“好,现在呢,老师要选一个班长。请问有谁愿意自己要当班长的吗?有没有?那老师就随便选了啊......”
一名乡村学校的老师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说上述这一番话之时,班级中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回应的声音,下面的学生全都处于静默状态,没人发言,如同龚自珍笔下的“万马齐喑”。此情此景,应该算是乡村学校的一个缩影:一个年级3名学生,一名班长,一名语文课代表,一名数学课代表,这个年级所有学生成绩都位列年级前三......这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但透过画面,我能鲜明感觉到老师眼中的落寞、口中的无奈和心中的悲哀。
乡村学校一个年级3名学生,有人说这是因为生育率严重下滑的原因,很多人都不想生,那么乡村学校每个年级只剩下“大猫小猫三两只”,那不是很正常的现象吗?但问题是,县城的学生有多少?山东省某个县城,一年级有32个班级,每个班级的人数一大片。有人戏称:该校一年1班的学生到家了,一年32班的学生还没从校门走出来......
城乡学生人数差距如此之大,和生育率多寡没有必然联系;城乡学生人数差距如此之大,教育何以均衡?多年前我们所听到的“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如今在不知不觉间早已异变为“办好开发商小区里的学校”:没买学区房的农村家长,何以让孩子在县城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去农村支教的教师,也是“镀金”一段时间评上高级职称之后就再也与乡村教育无缘了。于是,村民砸锅卖铁、耗尽洪荒之力借贷去县城买房的热潮就这样掀起来了。
此情此景,我不禁想套用朱自清先生《春》这篇文章中的前几段话:
“盼望着,盼望着,村民来了,买房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预演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学区房炒起来了,钞票涌进来了,开发商的腰包鼓起来了!
房贷偷偷地从银行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市区房,郊区房,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全款,按揭,还二十年的,还三十年的,等息本金的,等金本息的,风轻悄悄的,钱哗啦啦的......”
于是,一所所乡村基层小学倒下去,一座座崭新的教学楼矗立在县城、市区的每一个角落。一将功成万骨枯,一校崛起百校灭,仿若就在前不久才刚刚响起的“教育均衡”之声,如今已逐渐失声,农村寒门学子的求学路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县城、市区的名校学位一位难求,农村基层学校的报名现场门可罗雀,开发商的脸上咧开了如同大括号一般的笑容。城里的学校学生根本就挤不下,乡村学校学生越来越少,村小正在逐渐消失。那些已经撤并的村小,曾经飘荡的欢声笑语已经不复存在,带着一丝幸福的回忆在现实世界中渐行渐远。
带走的是甜蜜,留下的是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