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灭教培, 教育就不卷了吗?

人们对于一些重要问题的争论,经常不是因为对事实的认定有分歧,而是因为不同人对相同的事实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

拿双减这件事来说,更是如此。

有人赞同双减,尽管他们认为这依然很难杜绝极少数人给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但这至少“保证”了大多数人的公平,由于名校的录取人数是有限的,大多数人在无法得到课外补习班的帮助后,只能依赖孩子自身对学习的“自觉性”,从而得到了一个大多数人公平的结果。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自两年前的“双减”之后,近日教育部再次出手,宣布下月实施《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凡是变相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最高可面临10万元罚款。

尽管,严格意义上来讲,教培并不违反任何一条法律,但行政条例跟指导办法,执行起来显然比法律更高效。

按照下个月10月15日正式实施的新规规定,你会发现,哪怕是1对1的私教,其性质都比卖淫嫖娼更恶劣。

尽管,从一般人的角度来看,这个不会比卖淫嫖娼更恶劣,但从处罚的角度来看,事实正是这样。

这也意味着,以后有编制的老师上门1对1私教的话,要是检查人员堵上门了,宁愿说跟学生家长进行性行为交易,都不能说是辅导作业。

因为,两者的性质一样,都会面临丢工作的处罚,但罚款金额却高度不同,通奸不用罚款,而嫖娼也不过是罚款五千元,而补课被抓到了是要罚5-10万的。

那么,补课的性质真的如此恶劣吗?亦或是,双减是否合理,以及消灭了教培行业,真的就意味着教育不再内卷,孩子就能够减负了吗?

真实世界的答案,远非我们想象中的那般简单。

早在2021年7月,双减出台后,针对私营教育机构就进行了一波严格整顿,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并且要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此举对私营教育产业带来严重冲击,波及相关从业者至少数千万人,而根据来看,国内教培行业已经形成了大约1200亿美元的产值,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差不多是8760亿美元,考虑到未来几年的增长,这几乎是一个上万亿的大产业。

教培行业养活数千万从业者,带动相关的家庭产业波动影响至少数亿人。

新规出炉后,新东方等教育培训巨头纷纷销声匿迹,曾经的好未来、猿辅导如今已经退出江湖,只剩下直播带货的新东方还混得还算不错。

根据教育部网站来看,“双减”实施以来,校外培训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擅自举办校外培训机构、隐形开展校外培训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迫切需要健全校外培训法律,让违法者付出代价,让合规者受到保护,因此新规定将于10月15日实施。

这次处罚进一步加码,针对个人、机构的处罚更为严格,尤其是对个人来说,最高罚款十万元,堪比违法嫖娼。

但如果说把今天孩子们的压力和焦虑都归罪到教培机构上,显然也说不过去。

因为这本质上,依然还是一门生意,是一个市场化的产业,学生补课与否全凭自愿,且收费价格有低有高,基本上取决于老师的名校背景和师资力量。

除此之外,也并非所有学生都会补课,更多来补课的,都是一些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孩子,他们或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或因为找不到学习思路,因此是培训机构的“常客”。

此时禁止一刀切,更多的,可能还是让原本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失去了课外辅助的渠道,如果父母再忙一点,或者文化背景一般,那么对这部分学习能力一般的孩子来说,几乎就失去了考上大学的任何可能性。

教培机构是否真的对社会价值“一无是处”,是否真的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这一点今天我们粗暴地下结论显然还为时过早。

一个价值万亿的市场,一个带动相关从业者数千万的行业,一个由父母需求催生的产业,显然有其一定的市场,需求催生出的供给,如果需求端没有改变,那么供给自然还是会存在。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如果处罚过高,那么只会增加父母让孩子接受培训的成本,除此之外,这也导致更多一般家庭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差,更加上不起补习班,这种看似公平的做法,可能会加剧不公平。

因为只有极少数中产以上的家庭,或许才舍得下血本,让孩子去参加这类培训班,亦或是自己全职在家带娃。

因此,禁止培训班这件事,我们从父母、带动就业群体、拉动经济增长、教育公平这几个维度来看,几乎都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根据《中国企业家报道》,国内校外培训机构从业者超过1000万人,这1000万人原本跻身于一个规模高达万亿级别且潜力巨大的产业,奥纬咨询曾预估,到2025年,我国教培产业规模将达到1.4万亿,而我国GDP总量也不过百万亿左右,这意味着一个1%的产业几近消失,连带着消失的,还有差不多50%,也就是500万的相关从业者。

双减的出台,以及这一系列打击1对1私教罚款的措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教育的公平性,以及给学生和父母减负,从而达到刺激人口生育的作用。

但今天我们看到,由于父母的焦虑没有丝毫减少,而学科类教培机构的消失,让父母的焦虑只会加深,而不是减少。

过去一般家庭咬咬牙,还能够为孩子报一个补习班,进行针对性补课,如今父母咬咬牙,可能也报不起补习班,因为在明令禁止之下,补习班的风险增高,收费自然水涨船高。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教育之间的不公平其实加大了,而不是减少了。

父母更焦虑了,因为补习的成本更高,对个别高收入家庭来说,却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他们能够支付这个成本。

除此之外,由于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渴望和追求依然存在,这也导致了,父母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成本,来监督学生学习和辅导,无形之中加大了父母的压力,这会刺激父母继续生育吗?

这个问题,我很难给出确定性的答案,至少就我自己而言,这种焦虑以及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成本更多,可能不会起到预想中的结果,即鼓励父母生育。

这可能就是经济学中常说的“事与愿违”的结果,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违背了基本的供需规律,从而让结果“事与愿违”。

而父母鸡娃背后的一切,源自于一个现实:没有任何父母能够接受孩子过得比自己更差。

通常来说,父母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的背后,其实是过去四十多年来个人财富暴涨的7500万国内中产群体。

他们受惠于这个时代,也深知这个时代的激烈竞争,他们自己从小几乎就得益于出色的学习成绩和名牌大学毕业的经历,这些都帮助他们在日后取得了不菲的财富。

如今,随着经济红利的退却,父母鸡娃的心态更甚,而不是更小。

尤其是,当中考分流来临之后。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原则上50%的应届初中生毕业后要读中等职业学校。

这一模式,和德国的教育体系颇为相像。

但不同的地方在于,德国孩子就读职业学校,参加工作后的收入其实不比白领更低,甚至不少职业学校的收入比蓝领还要高,与此同时,德国工人的收入福利保障也在线,这导致几乎德国父母不会为此焦虑和鸡娃。

但我们的状况太不同了,正常来说,如果你的孩子在初中毕业后读职业学校,父母又没有很好的门路的话,那么孩子长大后,以今天的购买力来看,充其量也就是几千元一个月的薪资。

这对要想在大城市买房买车结婚的年轻人来说,几乎等同于不可能。

作为中产的父母,很难接受孩子是这样的结局。

因此,中考就是孩子人生中面临的第一道大坎,所以要从小学抓起,开始鸡娃,如果真的按照双减规定,限制孩子写作业和考试,要给孩子减负,一直放松到初中再努力,那这跟开盲盒有什么区别?

仅仅依赖孩子自身的自觉性和学习能力,这根本不符合今天时代下,父母的心态,经济水涨船高,父母在培养孩子这件事上,自然也要水涨船高。

我们不能以过去的教育模式,来限制今天父母鸡娃的需求。

en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