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 谈未来教育实践之路

尹后庆:大家好,我是尹后庆,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科创、聊一聊教育。

大家都知道,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互联网计算机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学习方式。为什么改变学习方式呢,因为人类的文化信息的储存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原来我们是要到图书馆去找资料的,现在互联网上都能找;原来全世界发生一件什么事情,慢慢地要从报纸、广播上才能获得,现在一天早上起来,大家打开手机,就知道昨天晚上巴黎圣母院着火了等等,全世界的事情一下子就知道了。

那么,人的学习,就是获取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这就是人类的基本的学习。因此,当人类文化信息的储存方式跟传播方式发生革命的时候,人类的学习方式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因此,今天信息传输的便利性,给人的学习时间跟空间带来了变化,我原来可能要到教室里面去上课,但是今天也许我的学习内容在教室以外就能获得,可以通过互联网、通过计算机获得。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今天可能去出差,到飞机场等飞机的时候有二十分钟,就看了几篇文章,然后发现这个文章很好,用电子手段做了下载,其实就做了笔记。这是不是对人类的时间,空间学习的时空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现在可以这样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确实给人们的终身学习,给学习的个性化带来了可能。你现在个人的学习,你个人选择一定选你喜欢的、工作需要、自己非常关心的内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个性化就带来可能。

这个变化对我们学校教育,会不会带来变化呢?当然会。对学校教育,不同的学段,可能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假如说幼儿园,你是不是发现今天的幼儿特别活跃,因为他周边的信息传输跟十年以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不同的学段可能变化不一样,但是人们的学习时空发生变化,这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可能对我们当下学校里面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的班级授课制,带来一定的冲击。

虽然我们今天学校教育的组织方式还基本上是班级授课制,但是我们越来越发现,同一个班级的孩子可能差异会变大了。为什么?因为他个人的兴趣能够从学校以外的教育获得一种信息获取,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人的需求其实在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无视这种变化,可能学校教育未来会面临更大的挑战。而且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发生变化,原来老师讲后我才能知道这是什么道理,今天我可能不需要学校里面讲就已经知道这个道理了,那么我们要课堂干嘛,课堂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课堂可能让我们的老师跟同学一起针对这些已经听说了的知识进行讨论、探究。课堂需要发生一种变化,因此老师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传授者到引导者,这就是我们今天可能面临的一个变化。

当然我们学习工具的多样性,特别是成人学习,现在我们学校里面有时候还限制手机、平板电脑应用等等,手机应用跟平板电脑应用有时候会对青少年带来一些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手机是学习工具,平板电脑是学习工具,我们怎么更好地让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带来泛在学习,带来正规的学习。我到学校里上课,老师正儿八经给我上课,从我下课以后,我从各种技术手段,各种学习终端里面,可能碎片化地获得很多知识。

正规学习跟碎片化的学习,校内学习跟校外学习,它的界限正在打破,这种界限的打破,其实是人的学习的进步,是学习方式多样化地呈现。因此对今天的学校是带来挑战的,其实还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更加深刻一点。

今天的社会,它需要我们的孩子不仅仅获得事实性知识,书本知识里面有大量的事实性知识。今天还需要程序性的知识,因为你要做事,怎么做事。我们说要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去发现问题,然后去尝试对这个问题的可能性,做一个假设,然后去用很多办法去证明这种假设是正确还是错误,然后不断地改进。这种研究的方法是需要通过课堂教育以外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除了程序性知识还不够,现在还需要另外一种知识,就是认识性知识。大家学习成绩都很好,但是慢慢地,孩子与孩子之间拉开了差距,什么道理?发展得比较快的孩子,他善于规划自己的学习,他会反思自己学习中间的不足,自己的优势在什么地方,然后调整自己的学习,这从心理学上讲就是一种元认知。你的学习是一种认知,他是元认知,这种知识我们称之为认识性知识,这种知识,可能带来我们今天孩子面对信息化社会未来的能力的差异,这些就是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可能面临的问题。

因此,今天学校教育强调什么,大家可能听到过,我们要强调情景化,在一定情景里面学知识,把知识学活,我们强调项目化。可能一个项目我们去完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用这个方法去解决问题,在项目化中间去体验,去学会不仅仅是知识的认知,学会对能力的形成,学会这个知识解决问题,对这种价值的认识,整个学习就打开了原来的边界,因此信息化可能带来的是重构教学的秩序和流程。当然这个对我们学校教育来讲,它的任务很重,它所面临的改革非常艰巨,但是我们今天必须在这个方面慢慢地走出来。

前面讲的这些,其实是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面对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怎么让年轻一代在数字时代更好地学习,要让年轻的一代具备数字时代的能力,比如说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要让我们的孩子了解如何使用各种新技术,学会掌握社交网络、在线交流、数字居民之间的协作,这些都是今天孩子要学会的。我们这一代人有文本学习的习惯,那么今天的年轻一代不能只是单纯以文本阅读,作为主要信息获取形式,他们怎么办呢,是要启屏在网,问疑索知。这种特征的数字化的阅读方式要成为他们的学习习惯,超文本的阅读跟文本的阅读,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所以今天的孩子的学习是需要发生变化的。

当然我在这里说数字技术、虚拟世界越是发展,我们教育越是要关注教育的实践性跟创新性,因为人是在实践中间成长的,人类文明是在实践过程中间不断地发展的,机器不能取代人的真实的社会世界,而且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需要创新的,但是人类的创新要靠自己的大脑。

今天的学校教学活动和课程一定要重视创新,一定要重视实践,在创新实践的引领上,体现我们的课程特征。今天的学生学习呢,我们说要培养他的价值观,培养他的必备品格,培养他的关键能力。我们要关注信息化对我们社会的变化、对孩子学习的变化,但是总有许多变与不变。因此今天的教育,一定要更好地助力青少年的心智成长,培育他思维的力量,滋养人生,提升境界,实现精神世界的成长和升华,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我记得培根曾经说过,读书本身是学不到应用之道的,相反应用之道,是在书本之外和书本之上的一种智慧,是靠体验而获得的。因此我们今天的学习,除了知识接受式的学习,记住知识的解释性意义之外,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参加实践。为什么我们要让知识联系生活,要让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学习要关照实践,应该把这个作为学习原则跟方式。我们更多地要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我们通过教育过程的充分展开,让学生情感更加丰富,道德更加完善,精神更加健全,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

今天的学校里边有一种现象,师生交往依托今天教材里面所表达的知识内容,这是师生关系的主要的中介物。其实这个是不够的,当学校成为一个育人的空间的时候,当老师是用他的精神修养去滋养孩子的时候,其实我们还需要情感。他这种情感,渗透在所有的师生关系里面,渗透到生生关系里面,渗透到整个学校,作为人生长的一种生态环境里面,这就来得非常重要。

当然我们今天讲,孩子要读书,那么古人很多话我们今天还要继承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人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让古往今来的有志之士以天下为己任的这种爱国情怀,在今天青少年教育中间得以发扬。我想这些都是呼唤创新的理念,呼唤务实的行动。对今天的教育来说,因为信息基础发展了,社会发展了,我们需要突破;同时又需要坚守,确实需要创新,也需要传承,要在充满辩证的思维中间去抉择,去把握教育的变与不变。

学生负担重,大家往往是说能不能花少一点的时间达到同样的效果,那么这个就是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是重要的,那么学习效率怎么提高呢,可能需要通过尊重学习的规律,比如说有兴趣就是学习的动力,当没有兴趣的时候,他没学习动力,那么效率就低,因此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兴趣自然会让孩子专注地进行学习,所以兴趣非常重要。

全世界的学习科学研究中,发现人的兴趣其实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触发情景兴趣,在一定的情景里面,让他接触一些事物,然后他挺有兴趣的。当他看到动物,他就去研究动物;当他发现这个植物的生长,他就去关注植物的生长等等,触发情景兴趣,这是兴趣第一步。

第二个阶段,是维持情景兴趣,那么这种兴趣要维持下去,要始终保持一种动力,就可能要把这个当初的兴趣以及他关注了这个事情,他关注的问题,然后这个问题逐步深入,使得他这种兴趣能够逐步地维持。

第三个阶段,慢慢地萌生他个人的兴趣。今天你去问孩子、你是什么兴趣啊,他可能受到他父亲母亲的影响,可能受到媒体里边某一个歌星唱了歌,一夜成才、一夜成名,于是他会说我有这个兴趣,他萌生了个人兴趣,其实是第三个很重要的阶段啊。

第四个阶段,是发展完全的个人兴趣。假如说我们完全地把握住,孩子兴趣发展的这四个阶段,我们就会创设条件,去让孩子在一定的情景里面,体现出他的兴趣,形成他的兴趣。兴趣可以培养的,但是兴趣不能硬搬的,因此我们关注这个兴趣,去为孩子提供学习的空间,提供学习的资源,去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的个性,我们说最后成为他生涯发展的一个动力、一个方向,这个是非常好的。

今天的双减不完全是提高,我们现在设计的这种目标,在这个目标下去提高效率,双减有更加丰富的意义。什么意义呢,就是我们要创设一个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和生命发展最富有意义的学生生活,这个生活包括校园生活,包括校园以外。

我们说双减减轻家长的课外负担,这仅仅一个方面,有些培训是没有意义的,是内卷。我们要让这些时间腾出来,让孩子去发展他对他的生命发展有意义的生活。如果三点半到五点半,在学校里面也可以,假如说不在学校里面,有他丰富的生活,而不是被到培训班去也可以,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双减,其实让孩子的生命发展更加符合他人生发展的意义,我们要让学校成为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今天学校所做的一切对学生的意义与价值,要重新审视一下。

因此在这个原则下面,我们去搭建更多的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对话交流的平台,让孩子的活动中间有他的思维含量。假如说不是这样的话,还是原来花一个小时做题目,现在花了五十分钟,虽然好像是有了效率,但是其实还没有学习的生命意义——不是简单地提高学习效率,而是生命意义的学习。

设想一下,假如我们的孩子,今天在学校里面上课,上完课在培训班里面培训。学生的生活里边,学习生活里面没有提问,没有对话,没有自己能力展演的这种校园生活,特别是初中学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内心存在太多的困惑矛盾,他们需要倾诉、需要表达,需要表现,需要对话,也需要倾听、需要理解,但是我们所有的时间,都给他切割好了,这里培训什么,那里培训什么,你说这样的生活,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吗?

因此,不论是课堂生活,还是日常的校园生活,还是哪怕从学校里面走出去,礼拜六、礼拜天,我们需要搭建一个更多地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对话交流、更多地让学生回归自然与生活的机会。假如说学习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假如我们的双减不能真正让孩子们在童年和少年想起来非常值得回味的生活,那么我们所谓效率提高会失去意义。所以我要劝家长、学校,给予孩子更多的走进大自然的机会,丰富的学校生活,丰富的家庭生活,才能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摇篮,才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我今天向大家推荐的是科学家沈致远先生的一本书,题目是《科学是美丽的》。这本书其实在二十多年以前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已经出版了,而且在这本书之后他还写了另外两本书,一本《科学是求真的》,还有一本《科学是大众的》。这三本书非常值得我们阅读,而且这三本书有中学文化程度的读者就能够领会。

我为什么喜欢这个书呢,我先看到的是《科学是美丽的》,中学生的语文课本里面选了好几篇他的文章。为什么选他文章,他的文章很美,但是他讲的是科学。同科普作品不一样,科普作品是给大家介绍科学知识,他在这个文章里面不仅仅介绍科学知识,而且用人文美的方式向大家介绍科学,所以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科学知识。有的同学学科学知识感觉到很枯燥,特别是很多同学愿意学习,看到这本书你会关注科学知识,不仅可以学到很多科学知识跟学习方法,而且可以在充满科学美的氛围中间能够陶冶性情,有助于人的心灵的全面发展。

我们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要平衡,我不能只是浪漫的、对科学一窍不通,也不能只是科学的技术思维、对人文的一窍不通,因为人的一种平衡性,是人的灵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这本书里边讲了科学是美丽的。为什么科学是美丽的,我们不是认为科学是深奥的、是艰难的、是枯燥的吗?但它怎么会是美丽的呢?好像是不可思议,但是沈致远先生在书中告诉我们,宇宙大自然有很多规律,这些规律如果你认识它以后,就会感到它的美。

我们说科学是求真,就追求真理;艺术是唯美,是追求美。那么真与美之间,有没有关系啊,其实是有关系的。我们说科学家追求真理,大家都认为他们非常苦,确实他们非常辛苦,但是科学家的辛苦是乐在其中。为什么,他从中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发现了科学规律的美。

沈致远先生说,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定是简单,为什么简单,不是越搞越复杂的,不是很华丽的,深刻科学是不能浅薄的,简单、深刻还有普遍。科学的规律是普遍的,当科学家这个三位一体中间获得科学的结论的时候,那个时候他一定会感觉到这种精神追求的美,而且科学规律的美是科学美的源泉。

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必须把科学当作艺术,然后我们才能从科学得到完整的知识。读完这本书以后,我们就能理解了,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之美,美不胜收。沈致远先生他这本书里边,让我们感受到科学求真,真中涵美,艺术唯美,美不离真,人文上善,真善美统一。

今天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社会里边,我们需要科学,但同时,科学又好像是一艘在雾海里夜航的轮船,需要人文来导向,如果没有人文导向,它会触礁,而且现在的科学越发达,这艘船也越大、速度也越快,触礁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我们需要人文,需要呼唤人类的文明的精神。

泛在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每时每刻都是可以沟通的,都可以获取信息,无处不在的学习,无时不在的学习,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得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的方式。那么这个方式对青少年,我们要设想一下,其实青少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我们统一的学校教育、统一的班级授课制,它还是有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因此具有个性化的孩子其实在这个过程里面有的学习不够充分,所以青少年的教育其实是可以利用这个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手边可以获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效率的。当然我们从原来的这种班级授课制统一内容的学习进入到泛在学习的整个学习秩序的建立,可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有的学校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改革的,除了这个统一的必要的要求,大家能够达到之外,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大家选择自己的优势进行学习。

有的学校,比如上海市四十中学,这方面做得很好,我发现它们用信息化的技术,两个星期以前给你学习任务,你可以通过任何方式去完成这个学习任务,你可以书本阅读,可以网上找资料,可以三三两两讨论等等。两个礼拜以后,我们共同来讨论,我交给你的学习任务中间的话题,而不是简单地老师讲你听,这就把学习方式变过来,那么这样来学习,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以后,学习不是统一的要求然后去补短,它是优势学习,让所有人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学习,在这个过程里面,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学习知识的总量、对知识的深度理解,都是有好处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通过学习去参加跟学习相关的兴趣活动、科创活动的积极性都比过去高。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将来随着泛在学习的发生,学习慢慢成为打通知识记忆、概念理解、视野拓展、主动发现,思考判断等等,这都是我们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现象,这些彼此的界限慢慢地打破,打破以后,一定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更新知识系统,帮助学生深度拓展认知的界限,能够推动他在有限的时间里面价值观念、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不断升华。

今天,我们需要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今天的学习,到学校里面读书,发给你教材,你就这么读书,那么你是不是想过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如果我们从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更新史等等,都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间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问题。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人来讲,他其实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过程中间进行学习。

人的学习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间,解决了客观真理问题,我自己学习中间我要对自己的精神进行追问:我是怎么理解我的?我对现实世界,客观世界的认识,有没有偏差?我的内心的价值观怎么在我对现实生活真理的追寻中间,去建构属于我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间有时候会迷失自己,所以今天我们的学习要回归对问题的探求,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这应该是人类学习的本领。

从这个角度讲,今天的学生的学习方式该不该有一点变化呢?今天重要的是以老师讲授为中心,老师继续要讲,学生继续要听,但是回过来,学生要自主学习,我们老师讲是为了学生学,所以课堂要从老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为中心。老师之所以要讲,是因为学生要学,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就不用讲。

课堂的转变中间的桥梁是什么?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学生的主线,碰到问题然后怎么思考,怎么解决问题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声并且展开,不是说我简单地接受你老师给我的一个结论,我对付了考试,然后这个结论我就忘了,我是要通过问题的解决去深度地理解知识和知识内涵的价值。

但是我们今天的教学过程中间,学生的学习有时候并没有充分展开,所以有时候会出现假学习。我们问孩子:你学过这个知识吗?学过了。这个知识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今天面对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不能解决。因为他只是记忆了,并不理解知识的真正的价值,以及知识也没有转换成他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中间强调问题化学习,呈现出一个真实的问题,让孩子的学习中间、在对问题的追寻中间,慢慢地形成一个知识的结构,让我们的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间,在综合地带、在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的联系,这些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最有价值的方面。

当然大家也会注意到,现在课改强调情景化,其实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相连的,问题往往产生于真实的生活的情景。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他的生活世界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往往是学校的教学活动应该依附的情景缺失,那么学生只是简单地记忆、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结论。

我们今天说要情景有什么用,情景是学生素养培育的路径跟方法,是素养培育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跟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路径就是情景,就是在情景中间产生的问题,在问题探求中间能够形成他的知识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只剩下符号的知识,只在记忆上有意义,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着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学校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今天互联网移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一定会进一步打开学校的围墙,而今天学生需要具备价值观,需要必备品格,需要关键能力,而这些的形成,要求学校的学科教育要重新定位。不能只是原来以知识为主的学科教学,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形成学生的能力和他的品格,在这样的变化面前,老师的角色以及他的能力必须做出调整,比如说我们需要老师掌握教材,但是不仅仅需要老师熟练地驾驭教材和教学的能力,更加需要能够创造性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带领学生去进行知识的探索,不仅仅是原来的意义上“我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在这个过程里面去探究知识的内在的价值,去寻找文明创造的乐趣。

原来的教师恐怕不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今天的老师不但要善于教,更要善于从学生学的角度,去寻找教师的作用跟地位,学生他自己能够学,当他不能学的时候,我提供给他什么支架,让他自主地利用我的支架去实现学习,在这个方面建构新型的教育学的关系。

育人不能只是用原来的方式,对教师来讲,不仅要对他所教的学科有比较深的造诣,而且能够超越学科,从培养完整人的立场去创造新型的课堂,去实现教学流程的再造。比如科学学科的老师,不能光拘泥于科学知识,就要像这本书里边沈致远老师所说的那样,去发现科学的人文价值、科学的美学价值。

人文价值、美学价值是能够滋养人心的,让我们的孩子不仅仅学会科学知识,而且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充实他的精神世界。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技术肯定是快速发展的,但是不管技术怎么变化,教师对学生的关系中间,要感悟心灵,要点燃学生的生命,这是老师的神圣职责,这个职责永远不会改变。

任何技术工具都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互动和情感交流,如果在学校里面,不管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手段、技术手段怎么发展,教师道德精神的示范引领、心灵情感的呵护和陪伴、默会知识的言传身教,只有靠学校生活中间的师生交往,并且与学生近距离地交往接触才能实现。

教师的角色也是变与不变。立德树人是教师不变的职责,也是教育不变的使命,但是面对这些今天的现实情况,教育跟教师,需要在创新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需要全社会共同来理解和支持教育教师的这种改变,只有改变了以后才能让变革的力量、变革的教育赋予我们的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强大的动能。

【帆书(原樊登读书)】栏目稿件,未经授权,禁止搬运。纸质图书,请关注【经观商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