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家: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应善用“大思政课”

日前,“中外价值观教育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论坛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应培礼出席会议。

东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杨晓慧教授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国际比较与思考》为题,分析了目前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现状特征,提出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评价,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为当代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联动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生导师MichaelJ.Nakkula教授在《人生可能性发展的话语力量:如何将语言转化为行动》的主题发言中,系统阐述了思想和行动的关系、如何进行可能性开发等问题,并为进一步实现人生发展可能性提供了“五步模型”:探索兴趣、优化兴趣、根据兴趣规划行动、根据计划采取行动、评估进展,以此来促进更多人获得发展的机会。

吉林省青少年德育国际比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蒋菲教授认为,世界各国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形成各具特色的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特征,也面临一些共性的瓶颈和挑战。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引领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利他理想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体现了独特的制度优势。今后我们应继续坚定不移地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并可探讨其作为独特经验进行跨文化交流互鉴,从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与会者认为,在文化多样性、深度全球化的时代,价值观教育呈现出多元丰富性,因此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等研究,特别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以往我国在价值观教育方面,更为强调学校的作用。但从国外经验来看,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要善用“大思政课”,让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形成合力。此次论坛为高校价值观教育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借鉴,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有力指导。

论坛由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主持。来自复旦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和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代表参加论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