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响应“一带一路”, 清华大学学子赴海外传播中国智慧

潮新闻客户端通讯员李乐遥胡可陈佳一记者陈棠棣

今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来自清华大学的六支实践队伍近日来到共建国家调研并传播中国好声音。

肯尼亚科技大学的数控车间里,来自中航国际成套肯尼亚支队的王刚、张雪莹、贺永杰、农喻佳四位同学正和十余位非洲青年交流中国文化。

清华学生在肯尼亚科技大学与学生交流

在四达时代乌干达公司总部,来自清华大学的机械系博士生于济川和公管学院博士生赵家鑫两名同学介绍中国在乌干达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一位经验丰富的本地经理讲述了他参与中国援乌“万村通”项目建设的经历,比如“万村通”项目给乌干达贫困村庄的居民带来的福利——享受数字电视的美好。

清华学生在乌干达与当地工作人员交流

如何认识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这条马来西亚和中国共同修建的铁路呢?由清华大学水利系博士生阮方正、土木系博士生宋佳俊等10位博士生组成的实践支队在拉曼理工大学彭亨分校交流。

阮方正将“路”设定为关键词,“这条铁路,串联着我们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惠及全体人民。”为使故事更加生动,宋佳俊通过分享他骑行穿越川藏线的经历,展现了川藏高铁所处地势之险峻以及这项工程的意义。

清华学生在马来西亚曼德拉理工大学与师生交流

文明互鉴,与世界共享中国智慧

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自工业工程系的“丝路探寻,功成雅万”实践支队走进印度尼西亚。印尼巴厘岛清华大学东南亚中心的会议室里,2022级工业工程系博士生刘相廷围绕中印尼一带一路合作项目雅万高铁和当地人士进行交流。

所在省份建设部长Iswandi提问:“中国在解决贫困方面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但中印尼两国国情不同,你觉得这对于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中国的脱贫并非是单纯给贫困人群增加收入,还包括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就业、医疗等多方面,涉及到整个社会体系。”张文喆表示,中国的部分经验具有可迁移性,例如清华大学在高校助力乡村发展过程中,发挥青年力量设计文创、规划民宿、访谈调研等,都可以产生实打实的效益。“青年人深入了解乡村,培养乡土情怀,也将成为影响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清华学生在印度尼西亚交流

在印度尼西亚龙目岛规划部的迎宾大厅里,中国籍学生张文喆和印尼籍学生叶招升分别进行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乡村振兴”主题介绍。

他们带领的“共话乡村”支队探索持续扎根当地,通过国际生群体和学生协会与当地建立长期友好联系,以建筑设计、产业振兴等方式助力印尼乡村发展,不仅做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更做未来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的创造者。

“核新中国”清华工物-同方威视联合海外实践支队走进波兰同方威视荷兰公司,讲述中国青年的科技担当。他讲述了清华大学诞生的背景与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在核科学与核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新时代清华人服务国家尖端科技战略和基层一线需求的故事,为在场听众生动描绘了一个世纪间清华人仰望星空、深扎大地,砥砺前行、深耕专业的故事,以及在新中国科技发展、现代化发展中的责任担当。

清华学生在波兰交流

清华学子们走出校园,怀揣着满腔热忱,立志把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传播至世界的更多角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