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723位真人故事
我叫韩明珠,1991年出生在黑龙江松嫩平原上的一个小镇上。从小在父母和哥哥的宠爱中、在东北大秧歌的熏陶中长大的我,内心温暖,性格爽朗。然而,初中至大学的求学之路诸多坎坷,好在那些坎坷逼着我一路成长,让我一路奋起。
从普通本科考上研究生,之后顺利进入高校工作,我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高校工作三年,我放弃舒适的工作,选择读博。然而,学术之路异常艰辛,博士三年,成为我生命中最辛苦也最充实的三年。性格大咧的我焦虑、失眠乃至抑郁。然而,源自于内心的热爱与敬畏,源自于自己的坚持不懈,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读博第一年)
我叫韩明珠,1991年出生在黑龙江松嫩平原上的一个明珠小城---肇源县。美丽的松花江绕城而过,富饶的黑土地宽广辽阔。在这个交通尚显落后的闭塞小城里,我们的日子虽不富裕,倒也安稳幸福。
小学时,爸爸一直是我的班主任。在严厉又被宠溺的氛围中,我的小学生涯快乐且自律,从小养成不拖延的习惯,写完作业才去看电视。
而妈妈总会在我作业完成后,带我去看大秧歌。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里,人们扭动身姿,舞弄扇子,那无拘无束的洒脱与欢畅,总是感染着我。也许是基因,也许是环境,造就了我豪爽奔放、大大咧咧的性格,温暖的四口之家培养了我坚强和勇敢的品质。
(大二时期的我)
快乐的童年总是短暂的,后来的初中乃至大学,则是一路坎坷。不过,那些坎坷,让我一路成长、一路奋起,直达理想的彼岸。
随着年岁渐长,曾经没心没肺、开心快乐的我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压抑。亲戚家的哥哥姐姐学习好又聪明,我却比较普通。加上家里不富裕,在人群中,我总是最没有发言权的那一个。
在亲戚们带着冷嘲热讽的相互比较中,我总是因为被比下去而闷闷不乐,幼小的心里便憋着一口气,发誓要努力再努力。
初中阶段,虽然我的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但因为数学拉分,在学校排名并不拔尖。初四时,学校为了激励优秀学生冲重点 ,专门设置了一个优等生自习室,只有全校排名前30的人可以进去学习,而我偏偏是31名,就生生被排除在外。
(本科四年,我最喜欢的就是安静地读书)
这件事深深地刺伤了我年少的心。每天看着那些同学带着一丝高傲,昂首挺胸地走进那间象征着优秀与成功的自习室,羡慕、屈辱、愤懑充斥着我的胸膛。因为一名之差就把我排除在优秀之外,我感到深深的不公平。
也是在那时起,我意识到,人生处处充满竞争,竞争是那么惨烈又无情,进一步是“花团锦簇”,退一步就可能是“万丈深渊”。
在那段略带叛逆的时光里,我给自己定了奋斗目标,只有自己强大,才能追求平等,只有读书能改变命运。
但是努力不够,因为偏科,我只上了一个普通的 。进入 以后,我发誓再努力,考上个好大学,可还没等我努力,家里却出事了。
高二那年秋天,爸妈在一次外出中突遇车祸,爸爸伤得尤为严重。为了让我安心学习,家里人连续40天轮番照顾爸爸,却对我隐瞒了这个消息。
(大三时候,在自习室认真学习复习,备战考研)
当我知道后,赶去医院看爸爸,他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我抱着爸爸嚎啕大哭,有心疼,有失而复得的喜悦。
那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与亲人的生离死别是如此之近。
随后是和肇事者长达七年的医疗费赔付官司。肇事者是当地的地痞流氓,一直不愿意赔付,直至去世后强制执行赔付。
漫长又曲折的官司历程,让我一度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想学法律,但是还是没有抵挡对“新闻传播学”的喜爱。
2010年,我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小县城。也许是家庭变故造成的影响,我没有考上心仪的名校,上的只是省内一所普通二本。
初进大学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我便开始了新一轮的搏击。
我没有担任学生会干部,虽然我知道参与学生会可以带来很多经验、机会和社交,我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书,除了看书还会做一些兼职。
(2014年,本科毕业的我)
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决定考研,奋斗了半年,依然记着东北寒冷的冬天早6晚10踩着厚厚的雪往返于图书馆和宿舍的情形。也是从那时开始,我的睡眠就不太好。
而那时,学生会干部会享受一些特权或者优势,我也因为不是学生干部而受到过一些不公平待遇,至今依然记忆深刻。
面对那些不公,我内心坦然。我相信,所有撑过的心酸,走过的曲折,一定不会是白白受罪;所有的不公,都会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垫脚石。
不过,考研并不顺利,依然没有考上心仪的学校,而是被调剂到西南的一所高校。在那里,开始了新一轮的命运齿轮,我遇到了三位恩师,他们无私的帮助我,让我一步步成长。
新闻学研究生和大多数文科类研究生一样,压力不是很大,但涉及的领域很广,要求我们在跨学科间寻求创新和突破。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思维挑战和拓展,也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
(出门游玩,总是很开心的)
另一方面,我的生活也因读研而丰富多彩。遇到了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与他们的交流、合作,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如何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读研也给予了我自律和坚持学习的品质,持续保持着生活的热情与赤诚。我认真地去上每一节课,高质量完成作业,发表专业论文,享受泡图书馆的美好时光。
每个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周边景点,去逛街,去品尝美食,去感受不一样的心情与风景。
三年半工半读,跌跌撞撞毕业了。硕士三年,我明朗、自信,所有的付出出于主动,没有辜负曾经努力的自己,一个全新的世界为我打开。
研究生毕业后,为了尽早实现经济独立,我选择了先就业,进入了一所民办的高校。在这里,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事,还有一群可爱的学生们,他们成为我那段枯燥日子里的一道光,也坚定了成为大学老师的信念。
(研究生毕业,我进入高校工作,上课间隙)
三年高校工作期间,看着身边很多人都有着博士学历,并且作为大学老师,我也感受到硕士知识储备不够,因此,我依然不间断地学习、考试。很幸运的是,第三年,我成为了一名博士研究生,也很感谢我的博导选择了我。
2020年夏天,拿到博士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欢喜雀跃,想着自己也会拥有博士头衔,内心更是溢满了骄傲和自豪。现在看来,那时真的是无知者无畏。
我压根没料到到,学术之路是如此艰辛,一切都是博导手把手教起,那是一段非常充实的日子,为了正常毕业,那三年是我学习最认真的三年,我深切体会到了“一入贵圈深似海”,总有比你更勤奋的人、文章更多的人,只能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懈怠。博士三年除了有文章的压力,还有面对经济的压力,更要无数次面对一个人的孤独崩溃。但,成年人总要学会自愈。
(2020年,我和我的学生们毕业留念)
历经磨难的三年博士生涯,唯有拿到通知书和毕业证那两天,我是开心的。
每天在论文、课题的压力之下,焦躁、抑郁似乎已成为每一个科研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连我这大大咧咧性格的东北人也不例外。
巨大的压力面前,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告诉自己要坚持,要承受,要想各种办法自我治愈。
一方面靠药物助眠,一方面不断告诫自己,要尽量摆脱不良情绪,停止内耗,让自己高效起来。同时,按照月、周、天做好规划,安排好时间,让自己少做无用的社交。
我给头脑减负,大事做决定,小事不纠结,定期作断舍离,休息的时候一定放空自己;同时,不断琢磨论文投稿技巧。
回头来看,读博之路无疑是充满艰辛,而真正能够坚持不懈,还是源自于内心的热爱与敬畏。
(2020年夏天,接到博士录取通知,真的很开心)
新闻学是文科的一个小专业,但研究领域很广泛,比如新闻历史、新闻业务、电视新闻报道、短视频内容,还有媒介的研究等,这些在我眼里都很有意思。
很多人都认为新闻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应用中的收获更有价值。但理论研究是一个方向,新闻研究将新闻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的层次,理论会给新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加速新闻工作的进展。
也正是三年博士生涯,让我真正开阔了眼界,从学术层面上再一次认识了新闻、了解了什么是“新闻学”。
很多人问我,读博之前,已经拥有一份体面的大学老师工作,耗费三年的青春、损失三年的收入去读博,最终又回到大学校园,值吗?
短暂的工作经历中,我多次认识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的距离,包括学历的差异、眼界的差异。
(2021年,博士论文开题)
虽然我有信心在时间的打磨下,可以出色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却没信心自己能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和跟进未来的工作。努力也许会让我在短期内有进步,却无法提供理想中的上升阶梯,唯有读博可以改变。
而读博的收获不仅在于认知的提升,眼界的宽泛,收获的是师门情谊、科研能力和知识储备,这些都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在某个领域,做到了一个高度,未来,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今年4月份,即将毕业之际,我就收到几份来自不同高校的offer。
但并不是读了博士就很了不起,世界是多面的,人们选择生活方式不一样。在北上广坐过地铁,喝过星巴克是见世面,能把农村的玉米苗、高粱苗分开也是。
见过世面不只是大城市的繁华,是在历尽千帆之后内心的从容。这应该是读博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博士生的最后一节课,拍照留念)
面对压力的时候,曾经在一刹那间有过后悔,但我知道,等毕业之后,我一定会感谢那个努力的自己。
道德经里有句话“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意思是风再大,也会过;雨再大,也会停。所有的不如意一定会散去,只管努力,人生自有安排。
很多次迷茫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请再坚持一下下吧,正是那一次次再坚持,才换来今日的云开见月明。
我想用我的故事告诉大家,读书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种方式。我曾经只是一个小镇做题家,如果不读书,可能永远走不出松原江畔,过着如父辈一样的生活,终其一生。而成功一定是属于那些默默发力、默默坚持的人。
【口述:韩明珠】
(*声明:本文非新闻资讯内容!内容来源于真实人物采访,所用素材、图片均来源于真实人物采访对象提供,文章旨在分享真实人物故事。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真实人物采访”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