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许多事情变得更加便利。我们能够通过网络保持联系,而不必亲自见面。老师布置作业、传递学生论文等事情,都可以轻松完成,只需轻轻一动手指。
并非每个人都能灵活运用手指。手指的肌肉记忆和手机输入法的记忆并非总是那么方便,有时反而变得令人尴尬。
在发送信息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头脑一时不灵光的情况,但手指却迅疾不停。在大脑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手指已经将信息发了出去。在朋友之间可能没什么大碍,但如果是和老师或领导之间,可能就会让人感到十分尴尬。
有时候,学生手抖导致发错字,老师可能因此而吓得不敢回复。网友调侃说:差点晚节不保。老师通过微信或邮箱发送文件给学生时,沟通中难免发生疏忽,有的老师甚至会把"老师"打成"老公",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在向老师索要文件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可能打错字,把"老公"两个字打出来。老师还得强调要注意用词,这样的尴尬场面让人感觉连脚趾头都不够用了。
这种情况的学生并非个案。一位学生竟然三次将老师误称为老公,即便撤回再发,最终老师还是被吓到了。老师表示早就看到了,却因为太吓人而不敢回复。
另外,有一名学生在老师生孩子时原本想说孩子长得真像老师,结果写成了真像老鼠。这让人感到尴尬,想必当时的学生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因此,未来同学们在与老师沟通时,务必仔细检查每个字再发送,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也避免给老师留下马虎的形象。
留下含糊不清的印象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遗憾。如果未来有任何好事或需要进行精密思考的实验等,老师可能会因为信任问题而对学生产生疑虑。
当然,不仅仅在学生和老师之间,这样的尴尬情况还可能发生在许多其他场合。例如,向学长请教时,关于体测能否脱鞋子的问题,结果变成了询问是否能脱裤子。
失误导致的笑料实在是数不胜数,但幸运的是它们大多不是致命的错误。老师通常也不太会过于在意,将其当作笑话而已。在实际考试中,我们必须努力避免出现马虎的情况。
马虎的表现不仅仅体现在掌握的知识上出现错误。在家长看来,当学生小时候在考试中被问到成绩时,他们可能会感到痛心疾首,认为学生虽然能力不差,但却表现得马虎。
这个所谓的马虎,在家长的理解中主要体现在对问题不认真、答题不仔细。他们认为,如果学生认真对待,就能够掌握一切,即便聪明也会被视为马虎。
这种马虎态度必须纠正,不仅仅是指看了一遍不会的问题。一旦被指出,及时改正是关键,而不是置之不理,期望以后能够更认真些。
马虎其实是对题目不熟悉、知识点不掌握的表现,而这种表现不能仅仅凭一时的专注就能够改变。
面对经常出错的题型,需要反复练习,不断深化对知识的记忆。简单地说“下次别马虎了”并不能解决问题。
一旦学生习惯将错误归咎于马虎,马虎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在日常小事上或许无大碍,但如果在考试时养成这种习惯,未来就可能会后悔莫及。
粗心不仅仅表现在错对题目上,还可能体现在上课时的粗心,对知识点学习的不细致全面。有时甚至会完全错过整个知识点,而在复习时也表现得粗心,对考试范围了解不够认真。
这样的粗心在一张试卷上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积累,最终形成一个大问题。一旦错过一个知识点,可能导致整个系列题目都变得一知半解。
在义务教育阶段,这种问题可能并不容易被家长察觉。在初中升 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很可能会暴露无疑,最终导致被分流的命运,这是当初未曾期望的结果。
改变粗心的习惯需要从小事做起。家长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态度。通过在家里制定独立完成任务的规矩,例如整理房间、书桌、书包等小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专注力。
家务活其实也是培养条理性的一种方式。一旦养成习惯,学习也会自然而然地划分成不同区域,采用分批次学习的方式。这种方法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哪个方面学得不够好。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曾经在电视前大声向妈妈表示不愿意做家务的男生,后来却成功保送清华。
并不是说通过做家务就能轻松考上清华,而是强调做家务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并不会对学业产生负面影响。
有些家长认为学生应该只专注于学业,不应该让他们做其他事情,认为这样会浪费时间。事实并非如此,改变生活小事中的马虎和不认真的毛病是最有效的。
今日话题:你对这件事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