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诗意校园丨在三条诗路汇集地, 建设“诗学校园”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朱丽珍

古诗词灿若星辰,每一次吟诵、对决,诗句里的浪漫与豪情、勇气与自信扑面而来。

第四届浙江少年诗词大会初赛进行了两轮,在参赛选手里,我们看到了老将、新秀,这场诗意PK,还有学校、班级组团来参赛。比如杭州江南实验学校和萧山区江南初级中学,几乎全员参加,选手里浓浓的“江南味”。

在少年们眼中,这已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每一位参赛选手背后,是一个个班级、校园,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让他们在如诗的年华里,了解古诗词背后的历史和故事,探寻诗人的心路与历程,与古人穿越时空的对话中,保留一颗诗心,寻得一方精神乐土,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意蕴。

如何将传统文化的“钥匙”交到少年手中?我们晒出这些诗情校园、班级,他们的做法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古诗词。

每天读一首诗歌,每周上一次诗歌品鉴课,每个月评选一次好诗,每季度开展一次诗歌教研活动,每学期出版一本诗歌专刊……在萧山区江南初级中学,学诗、读诗、写诗是同学们的日常,一点一滴的积累,让“诗学校园”成为了学校的一张新名片。

走进萧山区江南初级中学,第一印象,就是校园景观曲水流觞,从萧山走出的唐代诗人贺知章雕像,从知章村移植来翠柳……让校园充满着古风诗意。

萧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也是“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大运河诗路”三条诗路的唯一汇集地。如何传承好诗意的文化因子?江南初中积极开设诗学课程,让每个孩子在鉴赏诗歌、吟咏诗歌、创作诗歌中,丰盈生命,启迪心智,涵养情操。

在江南初中,每日有一诗诵读,每天晨会时,同学们会诵读自创诗歌;每周有一节鉴赏课,以《唐诗三百首》为本,按诗人编写讲义;每月还有一次评比,汇集师生创作的诗歌,评比表彰;每季度还会引导学生读一本诗集,教师们进行专题研讨……

“还有一些诗学项目是动静结合的,静态类活动包括‘江南杯’诗歌征集大赛,让学校结缘文学巨擎王蒙、谢冕等老师寄语江南学子,也引来著名诗人作家文学爱好者吴重生、王毓等为江南初中写诗;动态类活动,包括以音画歌舞的形式,在梦想阶梯教室举办诗集的新书分享会、朗诵会。”萧山区江南初级中学校长陈向红介绍,江南初中抢抓诗路文化带机遇,不仅让诗歌走进校园,走进同学,也汇聚了谢冕、食指、吴重生、周大新、孙昌健、俞梁波、童志斌等当代知名诗人作家的力量,打造专家顾问团队;集结学生、家长、老师及社会诗歌爱好者,形成校园与社会联动创作的生动局面。

就在今年9月份开学后不久,由江南初中特别策划,邀请“西湖诗人”王毓教学的“江南诗会”中学生诗歌阅读及写作系列课正式开讲。课程以“听大师诗想之乐,写少年青春之思”为主题,立足经典诗人的经典作品,从诗歌源起、创作传统、时代印记、思想深度等多个方面,采取诗歌阅读、品鉴、采风和创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带领学生走入经典诗歌、走进诗意生活、看见绿水青山、感受美丽中国。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王毓老师还以各时代的伟大诗人为路标,带领七八年级约300名学生,去感悟、解读他们的诗歌,去生发、创作自己的诗歌。

学校里创办的《向阳生》和《满意作文》文学刊物,正是让同学们的创作成果能够可视化,引起了诗歌创作的热潮;成立的钱潮诗社,每天大课间师生们自创诗歌分享,让诗歌创作成为少年生活日常。

“接受诗歌教育的孩子不见得就能成为诗人,重要的是通过诗词的阅读与写作,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陈向红说,这也是江南初中打造“诗学”校园的初衷,“通过诗歌来保卫学生的想象力。”

在这一次的浙江少年诗词大会中,江南初中几乎全校发动,有不少同学都通过了初赛的选拔,取得优秀的成绩。“诗歌与美好共生、伴少年成长。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少年们追梦诗意人生,为成长铺上诗意的底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