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呼上曾有一个热门话题:
中国人为什么每个年龄段的压力都这么大?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
因为生命犹如铁砧,越被敲打,越能迸发出火花。
磨练和苦难能够激发人的潜能,但我们是否应该给下一代更多的选择?
(一)私人教培难以监管,屡禁不止
2021年7月发布的“双减”政策要求:
所有学科类培训机构转为非营利性、不得上市、不得预收费、不得超纲教学等。
两年过去,效果是显著的。
曾经的11万个线下培训机构,目前还剩8%。
新东方、好未来、高途等行业巨头,转型非学科类或海外教育领域。
只有新东方走出来了,靠的是直播带货。
“高考即命运”,这一制度没有改变,课程难度反而还越来越大。
导致家长们更加焦虑和迫切地寻求途径,提高孩子的成绩。
一些私人、小型的补课机构迎来了久违的春天。
他们试图利用各种方式回避监管,以非学科的名义开展小班培训,价格翻番。
而私人培训仅依靠口碑传播,没有固定场所,难以监管。
在北京甚至出现了一次2500元的天价补课费。
而且多少人挤破头也报不上名。
这不仅加剧了教育不公平,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更损害了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社会上广为流传:
西城海淀的孩子,要是5年级还不会做英语四级题,就是家长的失职。
只消灭了供给,没有减少需求,很难改变现状。
(二)学校教育失位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教育几乎被视为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跃迁的唯一途径。
不光是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都存在类似的社会风气。
2018年,国际机构统计的15岁以上省会城市学生,每周校外补习的时间:
日本5.6小时,韩国7.6小时。
中国为9.2小时。
家长们普遍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同时,学校教育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考和高考是决定学生升学的唯一节点,学校教育不得不以应试为导向。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教育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使学生无法在学校获得全面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深圳中学去年的教师入职公示,清一色的顶级全球名校硕博。
此外,优质 资源太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考高考升学机会的稀缺,录取率较低,竞争压力太大。
985/211录取率:全国5%,河南3%,北京26%
一本录取率:全国12%,河南7%,北京46%
一二线城市占有了最好的教育资源,同时录取率最高,导致全国其他地方的学生们更得拼命。
北京的几所顶级名校,甚至能做到100%一本率,20%清北录取率!
当然,周边学区房价也是十几万起步,普通人连想的机会都不会有。
(三)生育率再创新低,人口减少能否带来教育质量提升?
我认为不能。
教育水平不仅取决于人口数量,更取决于教育资源的投入、分配和利用。
结婚率、生育率的断崖式下降,只会导致十年后的优质师资更为集中,造成资源浪费。
偏远地区和乡村学校,由于生源减少,面临师资流失、设施闲置、课程缩减。
要提高教育水平,必须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
生育率下降,会增加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压力,导致过度应试教育,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
另一方面,老龄化社会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也会影响到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因此,想要在少子化、老龄化的中国,提高教育水平,必须先完善顶层建设。
先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再提升人们生育的意愿。
(四)中国教育改革,如何破局?
中国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系统的工程,每一次改革都必须多管齐下。
不能忽略了配套措施,导致脱离了原本的初衷。
相对于欧美教育的经验,我们更应该重视日本韩国的失败教训。
同为亚洲国家,日本、韩国内卷的程度甚至更严重。
中国教育改革,应该做什么?
1. 多元化和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减少考试科目
我国目前课程体系偏向单一、刚性和封闭,虽然可选的组合更多了,偏科的可能性小了。但是高考的科目还是没有变化。
学生缺乏选择和自主性,学习内容过于应试化和功利化,学习方式还是机械化和死记硬背。
参考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改革经验,可考虑建立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增加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并提供更多的跨学科课程。
鼓励学生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最为关键的是:
中国现有的以中考高考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必须推翻重建,难度太大。
2. 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绩效评价
我国教师的问题主要是数量少、待遇低,导致教师缺乏积极性和创造力。
教育理念保守落后,新生代教师难出成绩,最终也会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
我国可以参考芬兰、新加坡等国家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绩效评价系统。提高教师待遇和招聘标准,也激励了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
新加坡:
新加坡教师隶属公务员系统,属于公职人员。起薪与城市、学校无关,只跟大学成绩相关。
大学成绩差的,与优等生毕业的教师,收入差距一倍以上。
变相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
芬兰:
在芬兰,教师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只有10%的申请者能进入师范院校,中小学教师必须是硕士学位。
初 学校和老师会自主制定课程和评估方式,有极大的自主权。其评估结果也是收到官方承认的。
3. 创造公平教育的平台
我国教育环境存在着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资源差距等问题。不同地区的学生缺乏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
在信息时代,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国家层面提供更多的在线学习平台,缩短各个地区的师资差距。
目前国家已经在建设“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这个方向绝对是正确的。
但模板化的情况严重,大多课程还是播放课程PPT。
国家应该把这个平台作为一号工程,所有特级教师必须参与进来。
这个平台的建设完善,最快就只需要一年的时间。
很简单,课程PPT配上特级教师在某一个班上课,全年全程录像即可。
如果农村的孩子,能够从小学开始上北大附小、人大附中的视频课程,我相信能极大的提高偏远地区教育水平,缩短差距。
教育本应是文明的传承,激发人类创造力,促进社会进步。
但中国所面临的教育现状,却与这些理想相去甚远。
我们的国家也正在做出改变,让教育不再成为一种商品,一种负担。
让教育回归本质,让老师尽展才华,让学生开始思考,这才是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