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

高校翻译专业英语视听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创新实施路径

当前的高校翻译专业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激发学生对英语的深刻认识,以提升学习效果。因此,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于教学中势在必行,使学生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英语课程是高校学生必修的课程。对于翻译专业学生而言,他们的大部分课程安排都是和英语相关的课程。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翻译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非常重要。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涉及到全球命运共同体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体系的建立,也是英语语言技能提升和价值取向的完美融合。

一、选择与英语视听课程内容相关联的思政元素

英语视听课程教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思想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字中。为了将思政元素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首先需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并针对每个教材单元主题梳理经典理论与最新新闻,进行系列主题的综合教育,确保教学连贯、主题一致。

现代翻译专业英语视听课程教材的内容丰富多样。除了覆盖日常生活的题材外,还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环境、教育等各个具有启发性的主题。各个系列的教材在主题设计上相互呼应,形成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循环体。高校英语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状况和多样化的课堂主题来选择相关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时政新闻和历史事件,将课堂内容与思想教育元素巧妙结合,自然引入适当时机,并在学生思维中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尤其需要指导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内容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使其能够全面理解,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以深入思考和分析身边的社会事件。

鉴于课程主题强调生活化和社会化,相关的思政元素选择范围十分广泛;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文字、图片、音频和案例素材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中选取适合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水平的思政元素材料。这将促使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基础上,更深入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优越性,增强四个自信,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政治认同、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真正实现在英语视听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实现过程性思想教育的目标。

二、运用多种与英语视听课程主题相适应的呈现方式

终身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能力。英语作为一门可塑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与学习方式非常灵活多样。而英语视听课程则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和互动。通过参与和思考,学生能够提高对于问题的意识和理解。

大学学生身为年轻群体,热衷于扩展视野和学习知识,同时渴望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参与社会话题的探讨。这种群体智慧的思辨有助于塑造个人思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和规律,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仅仅把语言习得视作讲解和知识传输,而是将语言视为一种工具,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学会自如地选择和应用语言,以实现语言学习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与仅仅传授知识相比,英语视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空间。课堂上通过视觉和听觉展示、分享和分析课程内容,课后则可以进行总结、吸收和反思。语言作为思想的表达方式,可以多样化地呈现课堂内容,使课堂变得更加立体化和丰富。重视展示方式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个人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的具体情况而存在,因此采用多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提升思维政治水平。

三、把握思政元素融入视听课程课堂

高校对英语教学实践中融入道德教育有着迫切需求。这一要求是对所有教师的明确要求,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因此,英语教师有必要改变既定观念,确立自己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推动者的角色。思政元素应成为课堂内容的重要一部分,为课堂内容增添魅力,而非增加负担。为此,教师需仔细研究课堂教学的结构,选取最佳的融入时机,而不是简单地叠加或堆砌,以免影响预期效果。

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积极互动和主动思考。非思政专业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学习国家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政策以及时事,建立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这样,他们能够游刃有余地抓住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机会,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

四、设计系统的教学内容

为了达到视听教学目标,需要有具体成果和单元目标的支撑,以及学生的表现。对于大学英语视听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需要在关注交际目标和语言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培养人才的目标。因此,从宏观角度来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应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紧密围绕巩固学生的理想信念,以对党的爱、对国家的爱、对社会主义的爱、对集体的爱为主导,为了优化课程思政内容,我们可以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改进。具体来说,可以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微观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来实现以下目标:将单元内的相关材料进行“主题式整合”,突出主题内容和教学的价值取向。这样可以让学生不仅仅了解语言的基础知识,更深入地探讨西方文化、历史等内容。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的视野,并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高校翻译专业教育正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英语语言能力出色,还要求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思政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领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作者系广西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武明光。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医科大学“四新”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医科院校翻译专业核心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SX202244]成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