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应允许张雪峰们选择“俗”的权利 | 黄河时评

这次,张雪峰似乎踢到了“铁板”。

此前,张雪峰继炮轰新闻专业后再度发表了“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的惊人言论,在成功引发舆论场又一次震动后,张雪峰发微博道歉。

然而争议并未因此了结。近日,有博主就以上言论起诉张雪峰。目前,此案已被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法院受理,处于网上立案审查通过阶段。不过有很多律师均对此表示不看好,认为此案缺乏基本元素,不适合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法院通常也不会介入评价。

在三分钟热度的互联网上,这场已经间隔一月之久的争议何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一言以蔽之,其实张雪峰的一家之言远远无力搅动起舆论场如此旷日持久的风浪,这场争论的本身是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在行业式微下的一次正面交锋。

尴尬之处在于,张雪峰的批评者们虽然站在正义的高地上,却显示出一种强壮的“脆弱感”。因为张雪峰提出的现实困境,批评者无法从实据上给出辩驳,只能以一种跑题般的怒吼证明自己价值观的正确性:既然逻辑胜利无法取得,那就寄希望于取得叙事胜利。然而在张雪峰的支持者看来,这反倒越发证明了张雪峰的“真理性”,这也是即便起诉者所代表的批评者们赢了官司,也难以取得公众支持之处。

而且,在张雪峰的支持者看来,把罪责都归咎在其一个人头上,难免给人以张雪峰被“迫害”的感觉,也更加激发出他们的保护欲与战斗欲。这也正是虽然批评者们言辞有力,但说得越多,越将自己推入了更加尴尬的境地,反倒是“神助攻”地把张雪峰推向了更加荣耀的“真话英雄”的光环之中。

这种矛盾的爆发,其实于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长久的失衡有关。因为在我们的教育逻辑中,理想是可以大大方方接受赞美与肯定的,而“俗”是难以启齿的。比如大学选专业就应该是出于某种纯粹的、高远的人生目标,而仅仅是为了工作与糊口,这种目标既不会见诸于书本,更为官方口径所不屑。

张雪峰以一种理想主义者看来极其扫兴且现眼的方式替代了这种缺角,成为了一种从残酷现实角度出发的类“社会科学”。他抓住了底层思维中的困惑与焦虑,并给出了一个看起来不太困难的方式:他不再给人们打气,而是教给人们及时放弃;他不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困难,而是告诉人们如何与困难更体面地妥协;他不再提倡走阳关大道,而是告诉人们旁边那条不被接纳羊肠小道或许也可以到达另一个彼岸。

张雪峰的话值得提倡吗?当然不值得。妥协与放弃的功利心态永远是消极情绪,不应该被纳入社会图谱。但人生是自己的,每个人的人生本质上就是一场来去自由的市场经济,文科生有不被定义的权利,张雪峰的支持者们也有“俗”的权利。

何况,张雪峰说出的也不是什么至理箴言,其实是每个被现实击中的人们都曾经一闪而过的念头,只是在流量与算法的加持之下,这种羞于启齿的孤鸣成为庞大的共鸣,而张雪峰不过是替支持者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而已。如果就此谴责那些支持张雪峰观点的文科生是离经叛道也大可不必,对于普通人来说,忠不忠于理想主义不重要,忠于自己才最重要。因此,与其说他们是在捍卫张雪峰,不如说是他们在捍卫自己被现实碰壁后喘息的权利。

往日的非主流正逐渐成为今日的主流,往日的确信成为今日的不确信,思考背后的问题之所在,远比告倒几个张雪峰更有意义。

去功利化是我们的目标,但不是我们的权力。理想主义是我们的追求,但不是我们挥舞的鞭子。一个健康的社会,就是要允许理想与世俗两种价值观公正博弈,这并不是单选题,二者也不必急于试图说服对方,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其实换种角度想,我们社会需要张雪峰这样的“俗”人,提醒我们在离理想的路上到底是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了。

毕竟,匹夫尚不可夺其志,何况张雪峰们乎?

评论员:李明编辑:赵晓昕校对:刘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