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全汉炎表示,此次全国两会,他会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希望向有关部门提一些建议,“要适度地减少或者取消低年龄段孩子的重大荣誉。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不建议给孩子过重的荣誉,因为人是会发展变化的,这种过重的荣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成为很大的精神负担。”
在小学阶段不给孩子过重的荣誉,的确很有必要。小学的孩子大都还处在初步了解世界的阶段,正是三观培养的关键时期,适当的鼓励和肯定有助于建立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增强自我认同。但过重的荣誉相当于一次性把成就度拉满,给孩子带来了很高的心理阈值,会产生很多次生问题。
比如,颁发一个全省甚至全国优秀小学生,调门起得很高,一般来说后续还会有学校通报表扬、国旗下讲话之类的奖赏。但从人的成长轨迹来看,获得一次类似的奖项往往是小概率事件,在小学就达到了“人生巅峰”,如果后续不能再上台阶,则意味着获奖以后都是下坡路。同时,因为站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学生和家长对未来的期待值也会因此升高。对家庭教育做得比较好的父母来说,会正确疏导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让大家一起看淡重大荣誉,使孩子顺应规律成长。但这样的家庭恐怕是极少数,更多的家庭会因为荣誉对孩子提出更高要求,最终导致双方心态失衡,甚至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同时,也要注意到,给小学生颁发过重的荣誉,容易扭曲未成年人的成长观。未成年人会简单地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身边同学都不如我,并且不再接受批评。说到底,对小学生的鼓励还是要适度,过重的荣誉既无必要,也涉及标准不清晰、暗箱操作等问题,反而会加剧教育领域的内卷,当教育机制打造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就会有更多孩子产生自卑情绪,认为自己不够优秀。
要解决给孩子过重荣誉的问题,就要从举办活动、评比等环节入手,清理一批为了办而办的评奖,特别是那些只是为了完成部门KPI考核的评奖。
这类荣誉一般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文明类的,一个是学科竞赛类的。全汉炎代表的本职工作是中学党委书记,他注意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拿过很多全国、全省荣誉,而在进入 后,这些孩子的成绩跟不上,就慢慢有了心理落差,产生了心理问题。这也比较好理解,小学阶段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差异没有那么大,进入初 后,学习天赋会显现得比较明显。再加上全汉炎任职的中学位于教育资源金字塔塔尖,学生的落差感会更加显著。
当然,也要看到,设置学科竞赛的重大荣誉的目的包含遴选具有科研天赋的孩子、培养小学生科研兴趣等。这反映出荣誉设置和注重小学生健康成长之间要取得一个平衡。如果是为了挑选天赋少年,目的性和针对性就要更加明确一些;如果目的是培养科研兴趣,则未必要设置很高级别的奖项。至少,不能像这样把多个目的揉在一起。此前,某省六年级小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课题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引发广泛质疑,就展现了这类科研竞赛目的不够明确的弊端——它不仅没有起到筛选孩子、培养兴趣的作用,还对未成年人造成精神负担。
让荣誉真正服务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这应该是设置各类奖项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