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6岁当副教授, 一改导师传统形象, 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值得关注

一个26岁的副教授火了。

26岁什么概念呢?

如果从来没有复读过,从小按部就班读书,22岁本科毕业,25岁研究生毕业,29岁左右博士生毕业。

可是有人26岁就当了副教授,实在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

陈逸伦教授的成长之路

15岁上中科大少年班,24岁博士毕业,26岁成中山大学副教授,28的他带着多名年龄相仿的学生搞科研。

开了挂的人,到底是怎么走过来的呢?

95年陈逸伦出生在西安的一个高知家庭(看吧,天才的标配往往就是高知的家庭),母亲曾经做过测绘,父亲是通信领域的科研人员,陈逸伦除了有天赋以外,还是站在父母肩膀上的幸运者。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陈逸伦15岁进入中国科大少年班。

最开始进入少年班,他并顺遂,英语分班考试成绩排名最后,这对一项具有成绩优势的选手来说,是不小的打击。

期末考试,甚至有两门课重修,前后巨大的落差感,他得自己克服,努力把成绩搞上来。

学习一年以后,到了第二年选择方向,陈逸伦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同时也是非常冷门的“地球和空间大方向”,第三年进入爆冷的“大气科学”圈子。

他的选择是理智的,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来的,9岁的时候,陈逸伦就参观过飞“航”员公寓。

人生开挂从选对方向开始

陈逸伦人生开挂是从大气开始的。

中科大的傅云飞教授是陈逸伦大气科学的领路人,陈逸伦身上的编程天赋,也是这位教授发现的。

发现学生是可塑之才以后,傅教授给研一的陈逸伦一个非常难的课题,用编程的方法从海量卫星资料中识别出“雨团”,陈逸伦用了3天的时间完成了这个任务,让导师刮目相看。

之后提出了“几何形态与物理特性相结合的卫星遥感雨团识别技术”,申请了专利,发表了很多重要论文,获得了科学院院长奖。

中科大博士毕业以后,陈逸伦在中山大学做博士后,之后留校工作。

26岁就成了最年轻的副教授,开展的相关工作,获得的成绩可以网络搜索,这里就不罗列了。

陈教授当导师的三原则

研究生喊累是现在很常见的,额外工作量大,免费打工人,或者是低廉打工人,毕业难,等等。

陈逸伦是不一样的导师,陈逸伦明确告诉自己的学生:“保证手把手带;不拿学生一作;杂活不让学生干。”

这让他的学生会觉得很安心,很踏实,可以轻松专注搞科研。

除此之外,陈教授随和亲人,和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不会让学生感受到从上到下的压力。

这也是年纪轻轻的陈教授,从最开始只能捞到一个研究生,到现在带着一群学生搞科研的一方面的原因吧,当然了,主要还是和个人成绩分不开。

一阵清风,会不会把一些瘴气吹开

从个人角度来看,相对比普通人,陈逸伦是天才无疑,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陈教授确实是一股清风,打开了新的局面。

跟过陈教授的学生对他的评价很好,学术严谨、认真负责,尊重学生,为人亲和,和学生打成一片,说明没有一点架子。

可能是因为有年龄优势,毕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为人处世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但是这是一个利好的现象,这也是打开了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相处方式的新局面。

会有一些积极的意义在里边,这对于减轻研究生科研以外的压力,是有帮助的。

结语

别人的人生看看就好,一个少年天才的形成,除了和个人天赋有关系以外,跟父母、家庭环境都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的孩子当不了天才(大概率),当一个普通人就行,活得充实、有目标,有方向,踏实努力,这就够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