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从北大教授到“双非”大学校长, 饶毅实现“学而优则仕”, 值得吗

在学术界,饶毅的知名度非常高。作为一名“60后”科学家,饶毅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本科在一所知名度很一般的医学院就读——江西医学院(今天的南昌大学医学院)。但是,本科毕业后的饶毅,先后进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硕、读博,并先后在被誉为“新常春藤”之一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任职,后又先后进入(美国)西北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任教。

作为一名著名生物学家,饶毅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和细胞机理、揭示Slit蛋白质的化学排斥性导向作用、提出化学连接组(CCT)的概念,都在学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饶毅效仿钱学森,放弃美国国籍归国,展现了一名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情怀,更是让人钦佩。

在学术圈,有的学者只会说,有的学者只会干。然而,饶毅却兼具这两种特点。在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看来,饶毅“说得多做得也多”。在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韩启德看来,“饶毅的说就是做”。就连北京大学校报,都曾经这样评价饶毅:“他是享有国际盛誉的神经生物学家,是北京大学教授;对饱受诟病的中国科研体制,他一直保持冷静关注,也是一个经常提出批评建议的建设者。”

作为生命科学的“大牛”,饶毅长期在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任教或搞科研,主要身份是一名科学家和学者。这样的身份,帮助他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在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又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在普通人看来,像饶毅这样的学者,就应该长期扎根科研舞台,才能助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从1991年博士毕业到2019年6月之前的28年漫长岁月里,饶毅也是这样做的。可是,2019年6月,饶毅担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成为了一所“双非”大学的“一把手”。

首都医科大学虽然是北京市重点高校,但既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仅仅是一所双非大学。饶毅为什么愿意放弃作为北大教授的身份,进入首都医科大学担任校长呢?饶毅的选择,也符合了“学而优则仕”的预期。在饶毅成为首医校长的前一年,同样是著名科学家的施一公,选择去西湖大学当校长。只是,人们对于施一公担任西湖大学校长寄以厚望,但对于饶毅选择成为“双非”大学校长,难免有人会觉得,这是不是有点低于预期?

首先,饶毅选择成为首医大学校长,解决了自身的行政级别。首都医科大学行政级别是厅局级,这也就意味着,饶毅当了首医的“一把手”,行政级别就成为了“正厅级”。在中国,行政级别越高,权力和资源就越多,就越能成事。成为首医校长之前的饶毅,虽然科研能力能强,科研成果突出,但是能调动的资源并不多。毕竟,以前的他,只是一名学者,个人成果再突出又如何,却连院士都评不上。但是,成为大学校长之后的饶毅,身份不一样,必然更容易能干成事。

其次,饶毅是生物学家,当上了首医校长,这属于专业对口,能够发挥“专家治校”的作用。科学家担任校长,官僚化、行政化作风能够最大限度减少。而且,“科学家治校”,心思和精力,更容易放在科研上,而不是行政上,这不管对于大学教学还是科研,都是幸事。

再次,让科研能力出色的科学家当大学校长,不仅是因为科学家更懂大学教师,更容易形成“学而优则仕”的导向,鼓励大学专家学者把心思和精力用在科研上,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精进。

最后,官至“正厅级”,对于饶毅而言,今后搞科研的资源多了,团队更强了,也是一种促进。

对此,你怎么看?#饶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