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 的话题升温。大力发展 对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讨论的热点在于如何加快步伐,创新经验,丰富成果。由是,许多老工人、老教师提及半工半读教育。
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非自今日始,也非我国独有。它以“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训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不仅可以掌握职业技能,而且可以获得合理报酬,缓解就学期间经济压力”的特点,一举多得,广受欢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半工半读教育在我国许多城市曾十分普及,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当年各行各业的许多能工巧匠都曾经有过半工半读的教育背景和经历。
2006年,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 的决定》提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 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的要求,教育部在107所中等职业院校开展了半工半读试点工作。这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 的理性回归。遗憾的是,后来关于试点进展、推广情况,除了某些个例,鲜见更多报道。可见,这项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有重申的必要。
半工半读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现实针对性。
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需要相应的教育体系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技术人才, 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们需要高端、尖端人才,但不可能人人都去“高”“尖”,多数人还是要从事中低层的普通职业。单一的 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也没有必要让多数人都去挤 的“独木桥”,因此, (包括半工半读模式)的发展是一种必然。
的实践性很强,掌握一门技术技能,只靠书本和课堂远远不够,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半工半读的模式恰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学期间就进入实际操作,有利于尽快成才,毕业后就能顶岗、顶用,因而受到用工单位的欢迎。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求学模式也成为许多学生的首选。
对合作办学的用人单位而言,半工半读有定向培养的含义,既可有针对性地培养岗位亟需的技术技能骨干,又可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设施,还能创造经济效益,何乐不为?许多贫困家庭把培养下一代作为脱贫的希望,但日渐增加的学费又是他们的沉重负担。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为贫困家庭子女求学减轻经济压力提供了有效的支持,肯定会吸引更多的学子。
教育部门要转变发展思路。高校盲目扩招不是正途,反而会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打了折扣。莫如分出人力、财力、精力,大力发展 。用工单位要破除“惟学历论”。高学历不等于人才,不适用的高学历放在不适用的岗位就不是人才。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求职难而“高级蓝领”稀缺,不是很说明问题吗?
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很有前途和希望,全社会都应该为推动其发展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