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亿资金被砍, 教育经费“滑铁卢”式下降, 网友: 清华北大不冤枉

导语:高考是人生的敲门砖,虽然大学的好坏无法最终决定我们的人生,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好的大学拥有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平台,百利而无一害。这也是学生们拼得头破血流,希望可以争得名校资格的原因。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些名词:985、211、双一流、双非。即使没有深入了解过,也一定知道带有“985”、“211”这些名词的大学是好大学,尤其是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这两所大学汇集中国所有顶尖优秀学生,是中国文化的“名牌”便签,每年往各个岗位输送大量人才。在普通老百姓眼里,踏入清北的大门就相当于踏入“后顾无忧”的生活,可见这两所大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好大学首先拥有好的学习资源,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流动资金,都是国家的重点拨款对象。清北每年近乎二十亿的教育经费就是他们实力最好的证明,然而最近网友却发现教育部似乎减少了对清北的支出。

从这张表格我们可以发现,这几所一流大学的教育经费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实对于高校的教育经费,每年情况不同,额度也不同,上下起伏很正常。但清华和北大这两所大学的教育经费减少接近二十亿,可以说“滑铁卢”式下降。

缩减教育经费,为何清北成为“众矢之的”?

首先离不开缩减教育经费的大环境,我们从表格中会发现几乎这些高校都存在不同程度上教育经费的减少。教育部这么做的目的只希望高校把经费花在“刀刃”上,避免校内奢靡的歪风邪气。

其次的主要原因还是清北近些年的“风评”影响,近两年社会对这两所高校的负面评价多过正面评价。清北每年的出国留学人数是最多的,然而这些享用国家提供的学习机会的人才出国深造后却选择留在国外。

清北近两年严重的人才流失是造成负面评价的主要原因。从下面这张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自2013年后清北人才留京比率直线下降。北京作为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依然留不住这些人才?难道这些高知分子会选择其他低等级的城市吗?

虽然不排除有家土情怀的学生学成归乡,但更多的人是移居国外。2019年对清北2000多名留学生的数据调查显示,其中只有不到15%的学生愿意回国,这样的比率让人害怕。

清北人才流失严重的原因

1、学生的爱国情怀低落

比起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等前辈们内心的“学成报效祖国”理想,现在的学生甘愿为祖国奉献的信念不足。日常学习更多以成绩为重,淡化了爱国主义教育,所以很多学生的国家归属感不强,进而选择留在国外。

2、国外竞争压力小,待遇高

很多留学生最终选择留下的原因是国外给出更高的薪资待遇和好处,相比国外国内科研人员的薪资水平较低,比如前几年经常被人诟病的“屠呦呦”和“黄晓明”,为国争光的女科学家奖金不如演员的“半部戏”。

3、对国外的盲目崇拜

有些留学生认为国外哪里都比国内好,他们总是自恃清高,自觉自己留学的身份高人一等。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毕业典礼大放阙词的杨舒平,她说“美国的空气都是甜的”,如今想回国也不能如愿。

总结:

虽然教育部削减了教育经费,但大家不必恐慌,这些经费还会用于高校其他科研和教育工作的展开。就我个人观点认为国家应注重学生的“爱国教育”,人才流向国外的重要原因是内心家国主义的缺失。

也许相比国内,国外的待遇更好,海归、*籍华人等的名声更好听,但“饮水不忘挖井人”,出国的学习机会是国家给的,应该学成报效祖国、建设祖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