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高级技工现状:人才十分短缺,技校招生难

如今的中国已然跃升于大国行列,我们的国家凭借着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在世界上争得了话语权。然而强大的经济、科技及军事实力的背后都是中国各种人才的簇拥造成的结局,每一种强大的背后都是千千万万人共同助力的结果。

但是在中国科技逐渐从“中国制造”“中国自造”乃至到“中国智造”的道路上也出现了诸多难以解决的难题。

虽说中国高级技工的缺口已经到达了2000多万,但主力为教学生技能的技校,仍是无人问津的现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在分析这背后的原因之前,我们先仔细了解一下中国人才缺口的现状吧!

高速发展,缺口现状

从1953年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我们的工业行业开始发展。初期借力于苏联现有的机械、专家,我们的工业之路开始扬帆,开始逐渐崭露头角。但是后期因为与当时的苏联产生矛盾,苏联撤除在中国的一切,我们的工业道路半路被阻,差点回到最初的原点。

就是这一经验教训让中国明白只有完全不依靠别人走出来的路才足够踏实。于是当时的中国凭借着一堆“废壁残垣”开始独立撑起自己的“制造工业之帆”。

后来的中国开始以“中国制造”的物什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因为制造精良,价格实惠,“中国制造”的名头一时声名大噪,但是中国没有就此满足。

当时的“中国制造”更多的在于量产他国自制,然后以实惠的价格卖出,类似于“复制”的模式。对于想要立足于世界之林的中国而言,仅仅凭借“复制”技能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国开始走上“科教兴国”之路。

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设立于教育行业,不断在大学中加重工业专业,甚至开始培养技校,想要借此培养出一大批工业人才。起初的发展势头极好,因为国家对工业制造的看重,中国兴起不少的工业制造工厂,也一定程度上培养出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甚至一时间诸多海外留学归来的人才也参与助力,由此“中国自造”开始出名。

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实力的不断向前跃进,对国家的智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光光是“中国自造”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国情了。我们逐渐想要从“中国自造”转变为“中国智造”。然而“中国智造”的道路更加不容易走。《2019年第三季度全国招聘求职100个短缺职业排行》中,制造业及相关岗位需求几乎占据近三分之一榜单。

高级技工即为拥有较为突出的专业技能者,因为之前的偏重模式,中国是不乏技工类工作者,但是目前高级技工的缺口却非常大。这一现状也引人深思。

众所周知,中国的技校行业已经有多年的历史而且中国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在逐步上升,那么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缺口导致“中国智造”难以像往昔那般高速前进呢?

机制问题,人才断层

2020年,我国高端技术人才的缺口将达到2200万,该数据直接凸显了我国制造业的用工缺口的结构性矛盾。中国向来以地大物博著称,如果要说哪个国家的廉价劳动力最多,中国必定是排得上名次的,但是要比较哪个国家的高阶技术人才最多,中国就未必排得上名次了。

那么为什么中国在技术方面的人才处于如此大的断层阶段呢?笔者认为更多的是中国内部的机制问题。在中国的工厂大多是以中小型的工厂数量居多。

于德日等国的行业模式不同,因为身为中小型工厂,那么资金储备就不会很多,工厂内部本身就不会愿意花费自身去培养人才。不但如此还会对想要长期任职的高级技术人才有一定程度的克扣。

而且出于中国原先的制造业模式,这些中小型的工厂并不像一些较大的工厂,它们更多不愿意轻易走上转型的道路,而是愿意走向相对传统的加工和装配。那么这些工程是不需要大量高阶技术人才的,而是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

因为相比于转型需要大价钱聘请高级技师,他们更加愿意走“以量代质”的老路。制造业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他们凭借成本低的竞争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制造环节,不需要大量技术人才是它们选择的产业模式。

在这样的行业需求上,自然会让工业制造行业出现断层的现象。大量拥有基本技能的技术簇拥存在,而稍稍拥有较强专业技能的中级人才都很少,更别说高级技术人才了!

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机制,即使存在高阶技术人才,为了能够获得高价的报酬,往往不会投身于某一固定工厂。就像笔者曾了解过的一名高级技工,在他看来面对如此机制,做散工会比做固定工更加合适。鉴于高阶技工的工价,大多数中小工厂是无法长期供应的,那么就难免缩价,但是如果只是暂时的供应就不会出现压缩的情况。

但是这样总的来说是不利于整体行业的转型的,而且高级技工自身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而且,出于传统行业的评定模式而言,这样的工业会不大稳定,自然也会让许多想要从事高端技术的人才被吓退。

大家都知道要有“需”才会有“供”,当需求减少,那么供给自然会减少。虽然中国整体想在制造工业行业上走转型的道路,但是如果不从根本改善机制的问题,那么这条路也是遍布难关,难以下脚啊!

专业技校,无人理会?

鉴于以上的分析相必大家都已经知晓了,为何中国存在目前的人才缺口。除了机制方面的问题还有的就是教育方面与传统观念方面的问题了!

首先,在传统观念里,技校是学生在普通高校混不下去的去处。大多数人对这一类人存在传统偏见。认为这样的学生中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当然这样的观点是非常片面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某些方面不够好就断言这个人整个不可取。在阅读文章时大家都知道“断章取义”不可取,那么用于实际生活怎么反而不知了呢?

正如我们的地产界的潘石屹,在成功成为“SOHO中国”的董事长之前,他也不是所谓的名校出身,但是依旧拼借自身的努力于后天翻盘。中国目前的大多数行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学历歧视,别说技校出身,只要不是名校出身就可能落得无人理会的地步。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高学历”=“高技能”,在这样根深蒂固的畸形观念里,也无怪乎即使是身为专业培养学生技能的技校在巨大的技能人才缺口面前还是落得无人理会的局面。

第二,培养一名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更多地需要培养其在实战方面的能力。正如第一条的分析,出于一定的传统畸形观念,技校所受的重视程度也是非常小的。在这样的局势面前,大多数技校大多数时候是很难为学生提供大量实战机会。

在制造工业中,实战的能力是无法用书面知识弥补的。就是因为技校的“尴尬”处境,往往导致技校难以用大量的时间机会去培养出大量的技术人才,相比于名校的种种优势,技校在客观培养能力方面就是相当逊色的,那么当然也会很难培养出许多高阶技术人才。

最后,谈了诸多客观问题也得谈谈主观问题。也是因为存在着太多的客观不利因素,在技校的学生也难免“自甘堕落,自我放弃”,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逆境中站起来。少数不能代表大多数。而且也正是因为传统观念,大多数家长肯让学生选择技校绝大多数的原因也是学生在传统的读书模式在走不下去了。

这类学生,大多数的自制能力是相对差劲的,处在这样的“万众放弃”的路上,也很难让其中的绝大多数成为高级技术人才。虽说,也见过白手起家的老板。但是中国大多数的产业模式是以一个学校走出人才的数量去评价一个学校的可用程度的,在这一的评价模式,学校自然不占优势。

结语:

经过以上长篇大论的分析不难发现,相比于技校在高级技术人才缺口面前不被关注中国为何会出现如此之大的高级技术人才缺口更为重要。

首先,为了国家的发展,非常要注意的就是内部机制的问题。内部的主要问题不被改善,行业很难得到整体的转型。笔者认为,国家应该加重在高级技术人才应用方面的资金,并使用一定的措施让中小型工厂也可以大量使用高级技术人才。

加大市场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并且要把措施的主要对象集中于中小型工厂。其二,在制造业的教育资金方面也要加大力度,让大学或者技校有能够的实战机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三,还要在民众中极大宣传力度,让普遍民众从根本改变对技工的传统观念,以及对技校的传统观念。

对于想要在技校的人才供应方面起到重大作用,除了提供资金,还要加强教育模式。即使是在文化课方面不突出,也不应该被放弃,或者自我放弃。

学校内部应该建立像普通高校一样的严格模式,这样才能逐渐起到技校的真正作用。就读于技校,不代表一事无成,相反是我们在另辟蹊径。希望广大技校学生本身、家长及各界社会人士都不要用有色眼镜去看待技校。

同时中国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改善,中国的大多数行业也不要用一套恒定的标准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

也希望中国民众可以从根本改变传统的观念模式,正是因为畸形的学历歧视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在让人压抑的“内卷”模式。早日摆脱“高学历=高技能”的模式,也会让我们的各行各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国各行各业的转型之路也会走得相对容易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