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允许班级中10%的学生成绩不优秀, 对于教育来说, 反而是好事

如果你是刚出道的新教师,你在接受新教师培训的时候,那些开讲座的教育专家会对你谆谆教导,他们会说这么一句口头禅:“千万不要放弃每一个学生!”对于专家的这句话, 我一开始深以为然,觉得专家说的话非常有道理,于是我在辅导差生方面耗尽了“洪荒之力”。

但是我发现,当我把教育教学的重心移到关注学困生、双差生的身上,其他中等生、优等生就会在学习上存在“吃不饱”的现象:平时布置的作业太过简单,平时考试的内容太过基础化,上课的时候我刚说上一句,下面的内容,那些中等生和优秀生已经明白了所有的内容,对于这个群体的学生而言,一节课中好多时间成了传说中的“垃圾时间”。

更让我崩溃的是,当我关注学困生、双差生的时候,这些问题学生当中很多都是油盐不进的存在,他们的作业要么不做,要么乱做,不管我怎么做思想工作都很难奏效,他们作业上的字迹如同画符一般让人无语。联系这些学生的家长,不少家长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存在,我深思其中的原因,原来这些家长早已放弃自己的孩子。

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无奈心碎,不放弃班级中的每一个学困生,老师心力交瘁,却依然有可能收获个寂寞。而其他中等生和优等生的培养因为老师本身精力上存在的短板,很难取得多大的进展。专家说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说简单一些,其实就是让老师变相地放弃大多数中等学生和优等学生的培养。

一方面,允许少数学生不优秀,对教育而言是好事。

在十多年前,不少地方的小学,在乡镇级别的统考中,那些班级中10%的差生可以不用统计在考试的人数之中。换言之,一个班级的成绩如何,一般情况下比拼的是那90%的比较正常的学生。专门抓辅差工作,放弃了培优和中等生潜能的挖掘,这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并没什么好处。

允许班级中10%的学生成绩不优秀,对于教育来说,反而是好事:一个班级中,九成的学生都能学得不错,那么说明这个班级的老师已经非常负责任了,这比班级中九成的学生不及格要好很多吧!班级中10%的学困生不纳入“分母”之内,老师们也就基本上没有了生源质量差而不断抱怨的借口,在教学方面“无须扬鞭自奋蹄”也自然会成为一种常态。

另一方面,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应提出不同要求。

不管是哪个学段的学生,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既然现在的教育气候之下无法分重点班和普通班,那么同一个老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因材施压”:优等生可以增加一些比较灵活的提高型作业,中等生在保证学科基础无恙的基础上可以做一些稍微难一些的题目,学困生可以做那些最基础的内容,至于难一些的和比较灵活的作业,他们可以不用去“伤脑筋”。

对于学困生而言,夯实学习的“地基”很重要;对于中等生而言,在保证学习基础比较扎实的情况下有一定的提高很重要;对于优等生而言,让考试成绩的天花板提高一些、再高一些很重要。

老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降低对差生、问题学生的要求,不管对于学生自己而言,还是对于老师而言,都利大于弊,你认同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