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像培养研究生一样培养本科生! 大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 海大这对搭档很优秀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金震 通讯员 杨子骏 高文旭

今年8月份,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2019级本科生马超一、朱晓露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 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渔业学科一区)发表了题为“Heat sensitivity of mariculture species in China”(《中国海水养殖物种的热耐受性》)的研究论文。文章综合评价了海水养殖物种对高温的敏感性,比较全面地评估了全球变暖对中国海水养殖业的影响。本科生发表高水平论文,让马超一、朱晓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大一进入课题组感受科研美妙

还在大一时,马超一和朱晓露便加入了学院董云伟教授的课题组“本科生研究助理”项目,从潮间带生理生态学实验室(LInE)的初级研究助理进阶到高级研究助理,两位本科生渐入科研的美妙世界。

“如何去搜集和下载海量的环境数据,怎样合理计算致死温度,如何用软件处理数据……”在进行实验和发表论文的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一度令马超一焦头烂额,想要半途而废。“我中间多次想要放弃,但好在有朱晓露、师兄师姐和老师的帮助,我才得以坚持到现在”。

朱晓露做事严谨认真,审美能力强,承担了论文中的绘图任务。给单张图调色,统一尺寸并组装,还要时时关照字体的大小与样式……工作量太大,朱晓露形容自己“很痛苦”。考虑到版权问题,论文图标中的卡通画都是她自己一笔一划描出来的;更糟糕的是初稿快要完成时,有一组数据却不能用。

办法总比困难多。马超一和朱晓露不厌其烦地从头跑代码、修图、改文章数据,还分别自学了R语言和矢量图处理软件AI,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也鼎力相助,把自己保留的程序给他们使用。

数次易稿,两人用了近半年时间才将论文完成。好事多磨,文稿投递完,两人刚想喘口气,新的问题又来了:审稿人反馈了许多意见。那时正值暑假,距离实验完成已经过了一个冬夏,马超一在青岛,朱晓露在广州,两人用微信电话进行了十分激烈的讨论,终于达成共识后,马超一猛然发现,他的手机只剩下了一格电,两人竟足足讨论了三个半小时。

好搭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朱晓露是我人生中的诤友。”这是马超一对搭档的评价。他聪明灵活,而朱晓露踏实稳重。搭档一年,他们都在彼此身上找到了许多值得相互学习的地方。最初进入实验室时,两人的方向并不一致。朱晓露研究的是贝类,马超一研究的是鱼类,但内容都与水温对生物的生存和生长的影响有关。在一个偶然的契机下,他们商量着一起研究水温升高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一起发表论文,这才有了之后的故事。

以研究方向为依托,马超一设计了 LInE实验室的文化衫,纯白色T恤正面是一只黑白配色、戴防毒面具的螺,两边袖子上还印有实验室的圆形图标。他很喜欢宫崎骏的动画电影,“螺”的设计灵感便来源于此。“我们想研究它在恶劣环境下如何生存,所以给它戴上了面具,还穿了防护服。”谈及与专业方向有关的话题,他总是十分活跃。生活中的马超一兴趣广泛:画画,赶海,做标本……与海洋有关,更与生命有关。

朱晓露的梦想也与科研密切相关。自从来到实验室,她深刻感受到自己的科学思维与科研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走出校门,她会和朋友约个饭、逛逛街,放松自己;但走进实验室,她又变回了那个勤勤恳恳、刻苦能干的研究助理。

近一年的学习中,朱晓露经历了对整个科研流程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从初期的“数据搜集难”“实验变量不统一”到写论文时自学绘图软件,项目研究中存在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并没有打消她对科研的热情。“我们在摸爬滚打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也得到了野蛮生长。”朱晓露微笑着说,做实验室研究助理的经历为自己今后的科研目标打下了三分基础。而对于未来,两人有许多期盼,希望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在实验室温暖下绽放光彩

潮间带生理生态学实验室(LInE)是董云伟教授于2019年9月创建的,主要进行潮间带生物生理生态的研究。实验室自 2020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研究助理,“像培养研究生一样培养本科生”,给予本科生接触科研、了解科研的机会,马超一和朱晓露便是第一批被招进来的本科生。

每一个实验室助理都需要从初级研究助理做起,通过一定的考核才会成为高级研究助理,考核内容包括文献翻译能力、每周参加组会情况和日常考勤等方面。在这里,课题组会给研究助理颁发聘用证书;指导老师负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指导科技论文的撰写;科研会议为学生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这里绽放光彩。

作为 LInE 实验室的带头人,董云伟教授帮助本科生研究助理确定研究的大致方向,并指导他们科技论文的撰写。朱晓露说,董教授不仅是“行走的点子库”,待人也十分温和负责。开实验室例会或与学生聚餐时,他总会询问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度,纠正跑偏的思路,“和董老师见面就像是开茶话会,他对我们来说亦师亦友”。

朱晓露说,本科生进实验室做研究助理的工作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这是他们实验室独一份。加入项目后,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无私帮助使马超一和朱晓露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今年是马超一和朱晓露加入实验室的第二年,二十岁的他们梦想着有一天能在 Nature 上发表论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