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当代大学生如此的容貌焦虑?

这里的观点,别处看不到

近期频频有读者提到容貌焦虑。

据中青校媒2021年面向全国2063名大学生做的调查显示,59.03%的大学生存在容貌焦虑。

数据之高,让人惊愕。

什么是容貌焦虑?

心理学的说法是,对外形(身材容貌)的过度关注。

比如:

脸上长痘就不想出门;

无法接受素颜的自己;

阴天也要撑伞档日光;

业余时间被美妆健美占满;

频频将身材五官与单一审美标准对比;……

以上只是心理学范畴的焦虑,针对的是自己的容貌。但我认为,还存在更隐晦的容貌焦虑,就是一个人把过多的价值与“颜值”做了捆绑。

比如,觉得一个人好看,那就默认其性格好、素质高,这种心理疾病发挥到极致就是所谓的“颜值即正义”。

同理,“外貌协会”、“颜控”,这些也是一种变相的容貌焦虑,只不过投射在异性(或同性)身上而已。

“容貌焦虑者”与正常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区别在哪?

三个字,拎得清。

后者很清楚,外貌仅是外貌,与任何其他事物无关,更不会把稀缺资源(注意力、金钱等)不顾投入产出比的耗费在外貌上。

实际上,“容貌焦虑”这个问题早已在社交媒体上广泛讨论,但我并没看到多少颇有洞察力的观点。意见领袖要么鸡汤,要么仅局限于心理学,终归是一种情绪消遣。

如果某种“心理疾病”的患病数量几乎覆盖主流人数时,这还是“心理问题”么?也许正是「心理」两字,局限了解决问题的视野。

没错,“容貌焦虑”就结果而言是一种心理反应,但引发问题的根源可与心理学无多大关联。

一个在农业社会中的杰出青年,其人格品质在今天信息化社会语境中,必定被评判为抠搜、固执、直男癌。但我们能说古人全都心理有病么?

记住,所谓“心理问题”,只有少部分是原先健康的人「变」得不健康,更多的时候,无非是人的认知、信念跟不上社会文化的剧烈变迁。

所以,对于“容貌焦虑”这一现象,我们别被焦虑这一心理学术语误导了,它的问题更多出在社会人类学领域,只有少数才是心理学。

虽然今天社会推崇“用数据说话”,但我们仍然是以“印象”的方式认知世界。

我上学那会,全级公认好看的女生大概有一两个,长得还不错的女生每个班大概三五个,全级大概500个女生。从比例上来说,高颜值、中上颜值,普通颜值的比例大概是1:20:200。

但实际上呢,我一学期只遇见过一次同学们口中的校花,至于长得不错的女生,在路上一天能遇到一个就不错了。这些“频次印象”形成了我对美女多寡的参照标准。

而今天,以一线城市的地铁口为例,上下班时间,每班次地铁运载量就超过我们当时一个年级的总人数,办公楼区域的年轻人就更多了。平均下来,一天上下班,遇上一两个校花级颜值,二三十个长得不错的姑娘,是正常情况。

这相比以前一学期遇上一次校花相比,频次提高了将近100倍,这很难不给人留下一个“失真印象”——美女真多。

但是,人类大脑的直观能力并不擅长“记忆比例”,大城市人口大规模集中,人口绝对值的庞大基数被忽略了。如果你真的较真统计下比例,会发现跟以前并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仅是城市化,就会使美女俊男“变多”,人们产生这一错觉,原因无他,唯人多尔。谁让我们的“部落脑”对超过百人以上的数量不敏感呢。

这只是“线下”的情况。

互联网兴起后,流量成为生意。主流媒体为了获得流量,将内容品次下调以迎合“中位数审美”。

“中位数审美”对于浅薄内容的强劲需求,一方面更进一步强化“颜值”的价值权重,催生一种“颜值即正义”的扭曲价值观;另一方面使多元化的内容失去市场,慢慢淡出,此消彼长,社交媒体上的“审美话语权”完全被中位数挟持。

为了满足这日益暴涨的“假脸撑破短视频,人设装饰朋友圈”需求,美颜相关应用如雨后春笋,而社交媒体也在刻意引导用户“注重外在形象”,这些刻意修饰的虚假照骗,进一步扭曲了人类真实的容貌。

只要你刷五分钟网,就会产生一种美女遍地的“印象”。

没错,又是“印象”,不是“真相”,但没办法,谁让大脑更偏信印象呢?

这就无怪乎近十年,全球范围内,青春期女性焦虑厌食等心理的问题报告大幅度增加。

有人会说,还有医美、美妆等各种商业力量的推波助澜。但我认为,严格来说,这些年医美的非理性兴起,并非是容貌焦虑的“因”,而是容貌焦虑的“果”。

正是城市化导致的人口聚集、互联网社交媒体的“颜值经济”,线上线下“相互验证”了“美女如云”的虚假印象,引起了大范围的“容貌焦虑”,催生了医美繁荣。

顺带一提,近年单身率居高不下,与这些“颜值产业”的扭曲也脱不了关系。国家时下大力鼓励人口,上述产业挨锤是大概率的事,如果你投资了相关公司,务必做好风险管控。

挪威就已立法要求网红、广告商在使用“美颜”过的照片时必须清楚声明,否则将被视为违法。这或许会是一种趋势。

目前谈的都是造成“容貌焦虑”的直接原因,然而,还有一个隐秘却又同样重磅的原因,正进一步加剧这份焦虑。

我在准备这篇专题的前期调研时,意外的发现,那些容貌焦虑的主流人群(不分男女),并非我最初预设的那些颜值偏低的人群,反倒是颜值在平均以上的人。

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些人的共性是,他们正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要么是职业瓶颈,升职加薪无望,前途渺茫;要么是生命阶段的滞后,该组建家庭的时候未能组建,三十而立立不起,四十不惑却茫然……诸如此类。

我们这一整代人,之前二三十年,虽未必高奏凯歌,但至少是或跑或走,一路前行。而今一堵高墙挡在路中间,左右不可走,后路无可退,如何不焦虑?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为了考试,受过的训练是为了赚钱,鲜少学习探讨诸如“如何面对生命停滞”、“如何寻找生命目标”“如何度过有意义的生活”一类的命题,而这些困境现在正骑在你脖子上拉屎,怎么办?

对于不愿意“躺平”的人,最符合本能的做法是,朝着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发力。但在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提升能力的“投入产出比”低,或者说“见效慢”,时人可没这耐心。

于是,人自然掉转枪头投靠最容易「获得正面反馈」的领域。

妆点仪容、换上新装,整个人立马耳目一新。无论是来自周边人的褒奖,还是路人的目光,这些正面反馈,如沐春风,抚慰心灵。

“一点简单付出-随机正面反馈”,是不是很眼熟?没错,典型的游戏化成瘾模式,扎根人心,手到擒来。

适当注意形象,注意场合、穿着得体,是为基本社交礼仪,但过度,并享受这种「他人的凝视」,却是「自我物化」的开端了——把占据人格的“主我”,让位于由他人品评的“客我”。

好比一个节目主持人,不去提升主持能力,沉迷于乔装打扮,丢了话筒做花瓶,再美再艳,不过陪衬。

当然,咱这是旁观者清。

成瘾在这套「自我物化」游戏中的人,也会慢慢察觉到哪里不对劲,但很难觉察到物化的侵蚀,反倒会认为是自己投入不足,从而对身材外貌衣着愈加关注,于是,容貌焦虑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正的说,对自我形象的“投资”,出发点是好,是在生命向上的动力受挫后的一种补偿式努力。

维系良好形象是手段,充实有尊严的生活是目标,把手段异化成目标,把自我物化,下降为他人的“视觉消费品”,这就是问题了。

归根结底,「自我物化」的背后,是一种变相“追求速成”心态,渴望借助颜值这一“生产力”快速“变现”。

至此,我们已经逐一梳理了导致“容貌焦虑”这一普遍社会现象的深层原因。

外因:

线下,城市化人口大量聚集带来的“遍地美女型男印象”(比例错觉)

线上,浅薄化内容主导头部流量,引发的“假脸繁荣印象”(人为修饰)

“颜值经济”的海量潜在利润,引诱相关产业推波助澜的虚假宣传

经济结构变化,单身率高

内因:

生命发展瓶颈年轻化,人沉溺于“形象努力”获得快速反馈,潜意识中不惜「自我物化」以获得“颜值变现”

这么一分析,其实很多“容貌焦虑”的问题已经自行瓦解了。多数焦虑的根源无非是外因——而外因更多的只是错觉,我们只需意识到这一点,焦虑就大大减缓。

就好比如果我居住的社区,出入全是国家排球队那些高个儿,我一米七几的个儿能不焦虑嘛。但实际上多数人的身高也就是他们折叠腿后的高度,还有什么好焦虑呢?

对于「自我物化」式焦虑者,我建议只需看清两点:

一、在衣着端庄得体,把自己收拾干净的基础上,额外花在形象的投入产出比,微乎其微,经济效益极低。

二、过度重视形象,在「自我物化」加剧的同时,人的自尊也会不断降低,最终反倒会降低他人对你的社会评价,毕竟没人会敬重一个取悦他人的人。

如果一个人实在想找点事儿来焦虑,值得焦虑的可太多了,见识少不该焦虑么,不会说话不该焦虑么,盲目的生活不该焦虑么?什么时候轮到容貌去焦虑了?

那些认为“再有趣的灵魂也不如一张好皮囊”的人,恕我直言,你真正应该反思的不是皮囊,而是你的圈子。越是低劣的圈子,越是以貌取人。我所认识的优质男,娶得老婆长相大都不出众,打动他们的,是道德品行,是知识素养,是为人处世。

整个研究下来,我发现,「容貌焦虑」的问题,跟「容貌」并没多大关系。

当然,社会心理范畴的问题,复杂而多样,切不可过度简化。因此,本专题的讨论,我也仅局限于经济、社会文化这些共性层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