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baybet雷竞技

论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 他高考物理5分却能上清华, 论文数据靠目测, 却被全网膜拜......

你胆子也

太大...大大佬您好

昨天,一篇20年前的论文,热度竟然盖过了首都的沙尘。

这篇论文发表于2002年,有人指出,论文作者竟然口出狂言:“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

此话一出,群情激愤。

附近十八条街的网友都磨刀霍霍,准备口吐芬芳。

然而,在看到作者姓名的一瞬间,全场鞠躬:

原来,这篇论文的作者是:

钱伟长是谁?

一句话,中国近代力学之父。

他是清华校史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录取生,却和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合称“三钱”。

每一位看过钱伟长人生履历的中国人,都会肃然起敬。

从曾经高考5分的“物理文盲”到成为“中国牛顿”,他付出了一生。

身世浮沉

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书香家庭。

钱伟长的父辈非常注重教育,尤其是他的四叔——国学大师钱穆,最疼侄儿。

耳濡目染之下,钱伟长自然迷上了文学。

他上小学前,就已熟读《春秋》《左传》等名著,在起跑线上领先他人半条长城。

然而,钱伟长之后的求学经历却是颠沛流离。

7岁时,钱伟长被送去村里的小学念书,但念不到一个礼拜,村子就被一场大火烧得面目全非。

钱伟长只好转学,不料转学后又撞上军阀战乱。

战乱中,钱伟长几经辗转,在荡口镇上换了3所小学。

13岁时,钱伟长跟着父亲来到无锡,先后去了荣巷公益学校、县立初中和国学专修学校念书。

16岁时,颠簸已久的钱伟长又横遭不幸——父亲因病去世,弟弟之一和三个妹妹先后夭亡。

深受打击的钱伟长,此后便跟随四叔钱穆,并转去了钱穆所在的苏州中学。

左钱穆,右钱伟长

去到苏州中学,钱伟长开始学习数理化和西洋史。

在学校里,钱伟长文学课的老师正是钱穆。

可能是受感情因素影响,爱叔又爱书的钱伟长文史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而数理方面却恰恰相反,英语成绩更是相当爱国。

因此,在1931年高考的时候,偏科偏到家的钱伟长为了提高被录取的几率,在短短的一个月里,连续报考了五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

然后钱伟长以文史双百的优异成绩被这五所大学同时录取。

报考清华的时候,钱伟长的总成绩是225分,其中文史两科200分,另外那25分精华分别来自:

化学+数学=20分,物理5分,英语0分(没学过

)。

更离谱的是,当时还没“发育完全”的钱伟长身高只有一米四九,距离清华录取标准一厘米。

但是,正如拿破轮所说的“年龄不是问题,身高不是距离”,最终最终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了这位文史极优生。

之后,在四叔的建议下,钱伟长选择了清华。

此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清华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录取生,日后竟会成为我国的物理巨人。

弃文从理

在钱伟长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的第二天,也就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当钱伟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咬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加入国家“制飞机大炮”的队伍。

然而,当他急冲冲地跑到物理系主任办公室门口时,却发现那里人山人海,整个清华至少有一半学生想要进入物理系,直线救国。

钱伟长排了老久的队,终于站在了物理系主任吴有训的跟前,然后通话5秒钟——刚开口就被拒绝了。

吴有训:“你高考物理几分?”

钱伟长:“5分,但是......”

吴有训:“下一位。”

此外,吴有训还劝退钱伟长,说:

这位同学,你要根据个人的条件选择,目前物理系每年都会有近一半的同学受不了学业负担而转系,这对学校和个人都是损失。

请你慎重考虑!

但钱伟长并没有言弃,他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软磨硬泡、死缠烂打(每天从早上6点就守着主任办公室,还不去历史系报到),终于打动了吴有训——他允许钱伟长先在物理系学一年。

吴有训

同时,吴有训还要求钱伟长在这一学年结束的时候,物理和微积分的成绩都要超过70分,同时选修化学,另外加强体育锻炼。

钱伟长当即答应,他顶着转系的巨大压力,开始了艰辛的理科生涯。

在钱伟长苦读期间,吴有训对他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吴有训告诉钱伟长:“物理不像学中文,不要追求文字的记忆硬背,而要体会其严格的概念,要学通,通就是懂了,懂了才能用,用了就自然记得了。”

一年之后,刻苦的钱伟长各科成绩都超过了70分(当时考核成绩非常严格,得70已经十分困难,得90分的更是少之又少),如愿留在了物理系。

上大二后,钱伟长还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运动。

当时仅有一米四九的他,面对106cm的跨栏却毫不露怯,一举夺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跨栏季军!

擅长踢球的钱伟长,同时也是清华足球队的主力左前锋。

之后他加入国家队,参加了菲律宾举行的远东运动会,把日本队吊起来打。

“那场比赛,我踢进了一个球,还穿了对方守门员一个裤裆。”

1935年,钱伟长从物理系毕业。

四年寒窗苦读,让他从“5分文盲”一跃成为系第一名。

勤于锻炼的他,身高也涨到了一米六六。

本科毕业后,钱伟长选择留校读研。

1940年,他又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远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主攻弹性力学,师从辛吉,研究板壳理论。

1942年,钱伟长仅仅花了50天,就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这篇论文被发表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当时被一同收录的,还有爱因斯坦的佳作。

而爱因斯坦本人更是直言,这位中国小伙子解决了困扰他多年的问题。

自此,钱伟长开始在国外科学界崭露头角。

《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在获得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学位后,钱伟长转去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他担任美国国家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总工程师一职,师从冯·卡门,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博士后科学研究。

冯·卡门

1946年,钱伟长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这是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动理论的论文,它奠定了钱伟长在此领域内的基石地位。

之后,钱伟长又参与人造卫星的规划和研制工作。

在二战期间,他通过研究德国导弹的射程射点,成功拯救伦敦,就连丘吉尔都对他称赞有加:“这位美国青年真牛逼!”

害,看来丘吉尔当时并不知道,他不是美国青年,他是中国青年钱伟长!

在美国工作的钱伟长,虽然年薪8万(美元),羡煞旁人,但他始终心系中华。

他一直在争取回国,尤其是在得知抗日战争胜利后,更是多次示意冯·卡门,请求归国。

可冯·卡门始终不点头,美方更是多次阻挠。

最终,钱伟长以思念家人为由,征得美方同意,回国探亲。

钱伟长与夫人孔祥瑛

1946年5月,钱伟长终于坐上了回国的轮船。

34岁的他扶了扶眼镜、望向大洋对面,心头荡漾着的,满满都是年少时弃文从理、为国制弹的梦想。

尽忠报国

回国后,钱伟长受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在清华,钱伟长完全投身于工作。

他一个星期至少上17节课(一般教授都是只上6节课的),一个月的工资却只够买2个热水壶。

1948年,钱伟长再次收到美国喷射推进研究所的邀请,美方提出,该邀请的前提是忠于美国。

钱伟长断然拒绝。

之后,钱伟长扛着各方压力,开创了我国第一个大学力学专业——北京大学力学系。

他还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

在钱伟长的培训之下,我国陆续涌出一批从事力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国内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军工事业自此得到了质的飞跃。

因此,钱伟长被世人尊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与“应用数学之父”。

钱伟长(二排最左)

1954年,钱伟长的著作《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终于问世。

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利用系统动方法处理非线性方程,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是最简捷、最经典、最接近于实际的解法,世称“钱伟长法”。

凭借《圆薄板大挠度问题》,钱伟长荣获1955年国家科学奖。

在他的杰出贡献下,我国“两弹一星”事业更是大大加快了成功的脚步。

2010年7月30日,钱伟长逝世,享年97岁。

纵观钱老先生的一生,他发表了超过100篇论文,横跨无数专业;他在科学、政治、教育领域的成就,堪称无可比拟。

如果说,是什么让他拥有弃文从理的决心,又是什么让他拥有奉献终身的毅力,那无疑只有一个答案——爱国。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钱伟长曾说得: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

对每一位爱国者来说,钱伟长先生的精神,永远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