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 对国家的忠, 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国家的功臣,他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但他也是父母与街坊邻居口中的不孝子,他隐姓埋名,整整30年没有回家,更是在父亲临终前也没有前去看望父亲最后一眼,他默默忍受了30年的委屈,但他只能把对家人的爱深埋心底,因为工作原因,他无暇照顾家人,但他的努力让中国挺直了腰杆,保护了家人和14亿国人,有人问他,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么理解的?他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如今,第一艘核潜艇已经退役,但年逾九旬的他仍在“服役”。他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那么问题来了,他究竟从事着什么工作?竟然要瞒着家人整整30年,这背后又有着怎样跌宕起伏的个人经历呢?他又是怀揣着怎样的决心与信念消失整整30年,接下来,我们打开时光之门,一起走进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传奇人生。

1924年2月24日,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海丰县田墘镇,排行老三,原名黄绍强。他的祖上世代行医,而父母也都是知识分子,因此,从小黄旭华就接受了非常良好的教育,再加上黄旭华从小就聪明伶俐,父母对黄旭华寄予了厚望,希望黄旭华长大后继承祖上遗志,将黄家的医术发扬光大。如果没有意外,黄旭华长大后也会像父亲一样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然而一场战争爆发,却让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七七事变后,他目睹了太多人因为战争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他逐渐明白,想要安稳的生活首先要国家强大起来,他必须努力学习改变国家的现状。医生虽可以救死扶伤,但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祖国的处境,才能让国家免受他国打压,于是他放弃学医改学造船。于是,黄旭华走上了一条与父辈完全不同的道路。

21岁的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1954年,他在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艘扫雷艇和第一艘猎潜艇。曾经的少年郎已成长为国之栋梁,可黄旭华还没来得及享受这些成就所带来的荣誉,他的命运,又一次被改变了。1958年组织找他谈话,国家要建造核潜艇,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参加吗?如此苛刻的要求,黄旭华却毫不犹豫地答应。核潜艇的建造属于国家机密,最初的研发队伍只有29个人,都是怀揣理想的年轻人。他们虽然没有国外的技术,也没有丰富的经验,但他们有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国家发挥自己的特长,挥洒自己的热血,坚决要完成上级派发的任务,必须建造出只属于中国的核潜艇。从此,黄旭华开始了长达30年的艰难研发历程。

核潜艇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其研制难度远非常规潜艇可比拟。包括黄旭华在内的29名科研人员已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人才,可就是这样一支堪称“天团”的队伍,都没有一个人见过真正的核潜艇长什么样。可就在整个团队艰难推进的时候,有人从国外带回两只儿童核潜艇玩具模型,搁在别人,可能不会太在意,一个玩具有什么参考价值,可黄旭华不一样,他通过计算、对比,发现这个玩具模型与他们之前搜集到的许多媒体资料数据都是相吻合的,这让所有人都信心大增。于是,一个玩具模型,就成为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的重要参考资料!核潜艇的核心技术问题有太多需要攻破,核潜艇的研究要运用到许多复杂的数学演算,但是当时因为条件简陋、经费不足,所有的研发人员只能用最简陋的计算工具,也就是算盘进行演算,黄旭华更是常常为了能够得出一个相对比较准确的数字,连续熬几个通宵,双眼都布满了红血丝,但是他为此无怨无悔。

皇天不负有心人。通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了,四年后,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从此,中国成为了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接下来的10多年,他们却依然像核潜艇一样,深深地藏在历史的海洋中,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继续默默无闻地付出着。1988年年初,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迎来了一个关键的日子,我国最新研制的新型号潜水艇在交付海军使用之前,必须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可就在试验即将进行之前,黄旭华发现参与实验的艇员心理包袱很重,有人甚至给家里留了遗书!原来,在此之前有国外的先进核潜艇在进行深潜实验时失事沉没,所有参试人员一百余人全部遇难。

面对这样的情况,黄旭华的解决办法简单而有效:“我,跟你们一起下去!”他这一句话,点燃了整个会议室,战士们怎么也没想到,这位时年64岁的总设计师,要和他们一起去冒险。而黄旭华的心里,却没有太多波澜,作为总设计师,他不仅仅要为这条艇负责,更要为艇上一百多个艇员的生命安全负责。实验的日子很快到来了,黄旭华与艇员们一同进入潜艇,慢慢沉入深海。黄旭华指导着实验人员收集着各种数据,并全神贯注地思考应对不期而遇的突发状况,幸运的是有了之前所做的大量安全准备,加上操作的规范,中国核潜艇深海潜航实验获得最大的成功,这次深潜试验,黄旭华的眼底、耳朵和牙龈都因承受压力过大而渗出了血,同时,他也成为了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为了核潜艇,黄旭华30年没有回老家。父母多次写信问他到北京去干什么工作?在北京哪一个单位?黄旭华能给出的回答,永远是沉默。黄爸爸因病住院期间,弥留之际还是牵挂着黄旭华,但黄旭华深知自己肩负任务的重要性。于是他忍着痛苦,继续坚守在科研岗位上,直到父亲去世,黄旭华也没有回家送父亲一程,父亲最终都不知道儿子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在父母兄妹眼中,这样的黄旭华,就是个忘恩负义的不孝子。1987年,一篇题目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告文学,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黄旭华把杂志寄给了母亲。黄妈妈一而再,再而三地仔细阅读着,她老泪纵横,因为她终于知道。亲人误解为大逆不道的儿子,这30年是在做什么?

直到今天,97岁的黄旭华仍然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为年轻一代答疑解惑、助威鼓劲。几十年来,黄旭华言传身教,培养和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人才。为了激励更多科研人才的成长,黄旭华已经累计捐赠个人毕生所得奖金2000多万元。用于国家的科研,教育及科普事业。回首黄老这一生,很难想象,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奉献一生,又把毕生所获得的奖金全部捐赠,这该是怎样一种崇高的境界?我们普通人做不到,但我们要看到,社会中确实有这样的崇高者,!他们的故事,需要我们铭记,他们的精神,更需要我们去传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