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为栋梁之才
那一年高考的录取比例为29∶1,最后有27万多名考生同刘学红一样幸运地走进了大学校门。半年后的1978年夏天,国家正式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这一次又有610万名考生报考,录取40.2万人。两级大学生同年入校,同年毕业,这种现象在世界 史上都是少有的。作为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受益者,1977级和1978级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不可复制的人生轨迹。他们的求学之路,几乎同步于筚路蓝缕的改革开放进程,这份历史的馈赠赋予了他们独特的理想信念。这些年轻人自觉肩负起兴国的使命,在大学里如饥似渴般刻苦学习,逐渐成长为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栋梁之材。作为他们中的一员,1982年刘学红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到中国青年报社从事新闻工作。1998年她创办了中国青年报网络版。两年后她又创立中央级新闻媒体中首家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媒体网站──中青在线,并担任总经理,为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努力。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40多年来,高考制度从恢复、巩固到完善、变革,几乎从未停止改革的脚步。日益普及的 ,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自恢复高考以来,截至目前已有2.4亿人参加高考,培养出超过1.3亿的高校毕业生。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 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准考证早已从一张票据大小的手写卡片发展到信息完善的打印版,从黑白照片发展到彩色照片,从简单防伪发展到条形码、二维码防伪。不过和刘学红一样,很多当年的亲历者依旧珍藏着1977年冬天的那简陋的准考证。在纪念中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刘学红将它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她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2007年7月10日下午两点,当我把写着我的名字、印着‘100198’报名号的‘北京市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准考证’交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原)藏品保管二部征集室的工作人员收藏的时候,内心充满着一种幸福和感激之情。从这个时候起,这张30年前的小纸片开始承载着特殊的使命,它成为当代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转折和发端的真实见证。”
广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