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直以来就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所谓的应试教育,就是以分数、成绩以及排名等作为学生的主要考核标准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应试教育模式相对来说比较标准化也比较公平。
中国自古以来的科举制度就是当今应试教育的雏形,因为我国的人口基数过于庞大,目前这种教育模式是最适合用来筛选人才的。同时,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公平性,让很多教育水平不高的地区的孩子也有机会走出大山,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而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样激烈竞争的教育环境下脱颖而出,开始一个接一个地让孩子在学校外的补习机构进行额外的学习,为的就是比其他同龄的孩子多学一点,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成绩以及排名方面可以超过其他学生。
但是,久而久之,这种不断“内卷”的状态开始逐渐愈演愈烈,从单科补习变成了全科补习,从最开始的初中才开始补课逐渐变成了学龄前就开始进行“全脑开发”,许多课外补习机构打着“赢在起跑线”、“弯道超车”的旗号来吸引家长给孩子补习。
在这样竞争不断白热化的大环境下,最受苦的无疑是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们。为了家长之间的“面子”,为了家长理想中给孩子规划的“美好未来”,为了“对得起家长给你花的钱”,本该劳逸结合、一天能够拥有几小时游戏时间或者足够的睡眠时间的孩子们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
近几年的中小学生的身体以及心理压力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重视的程度,因此,国家才提出“双减”政策,为的就是让孩子们能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教育部明确学科类培训定义,将双减进行到底
在本月的15日,教育部对于之前印发的《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释,在指南中明确的从培训目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评价方式等多个角度,对学科类培训项目进行综合考量,只要符合以下的条件,就会被认定为学科类培训:
首先,在培训目的方面,如果校外补习机构是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主要目的,并且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成绩而开展校外培训服务的机构都可以算作为学科类培训机构。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校外补习机构依旧打着“几个月提多少分”的旗号来吸引学生和家长补习那么一定会受到严格的审查,严重者会被强制关停。
其次,在培训方式方面,重在知识讲解以及训练听说读写算等学科能力的校外补习机构、以预习新课程、讲授学校课本上的知识和巩固练习、课后复习为主的校外补习机构、以教师(包括虚拟者、人工智能等)讲授示范、互动等为主要形式的补习机构都会被定义为学科类培训机构;
再次,在培训内容方面,如果校外补习机构涉及到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习内容,也属于学科类培训的范围内;
最后,在结果评价方面,如果该校外补习机构的侧重点还是在以学生的成绩和考试结果作为主要依据,并且依旧在用成绩来选拔或甄别学生,那么,也将会是被关停的对象。
在“双减”严格执行的制度下,学生只有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提升自己
在明确了定义后,教育部的下一步就是开始从严把关,确切落实到各地,并且很多地区已经开始严格的执行了。在这样严格把控校外补习机构的大环境下,除了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家长会选择给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补习,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孩子自主的学习能力。
如果要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可以先让孩子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体验在某一科高分的感觉;还有就是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心理压力,让孩子“别勉强”,不要命令孩子、强制孩子学习。
和孩子一起学习,在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困难并学会解决困难,久而久之,不需要补习班,孩子也能够学得很好。
笔者寄语:学生时代的优秀不止是成绩,还要看孩子的全面发展
虽然我国现在的人才选拔政策是以成绩为主,但是真正步入社会的时候,对孩子素质方面的要求更高。因此,孩子的身体和心灵的发展也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