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13岁读本科, 17岁硕士退学, 这个天才少年经历了什么?

38岁的魏永康不久前因病离开了人世。

现在提起这个名字,可能大家有些陌生或早已淡忘了,但他却是位天才少年,当年被人称为“东方神童”,红极一时。

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出人头地,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魏永康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与他的原生家庭是分不开的。

01

魏永康1983年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一户普通人家,家境并不富裕。

父亲是一名军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打仗负过伤,行动不便,一直瘫痪在床,母亲是一名普通的百货公司的工人。

魏永康的出生,给全家人带来了欢乐,母亲对他格外用心。在孩子还只有二三个月大时,就开始念唐诗给他听,虽然孩子很小听不懂,但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

母亲十分辛苦,除了上班,还要照料魏永康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他一刻都未放松。

她教孩子识字、写字,2岁时,魏永康就已经认识1000多个汉字。之后,他开始学习小学课程,到4岁时,自学完了初中阶段的所有课程。小学是跳级学的,加起来不过2年,从二年级直接升到了六年级。

有过人天赋的魏永康,8岁便破格进了县高级重点中学念书,3年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了湘潭大学物理系。

13岁就上大学,魏永康成为了当时湖南省年龄最小的大学生,也成为了媒体争相报道的香饽饽。

湘大毕业后,魏永康成功被中科院录取,硕博连读,进去时才17岁。

魏永康没有让母亲失望,创造了一个个超凡的神话,成为了他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学习上不知疲倦,最大的优点就是干什么都很专心。熟悉他的人对他的评价是:学任何东西,只要钻研进去了,就会死磕,其他的杂事一概不会管。

可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羡慕的神童,生活上却无法自理,在4年本科阶段,他的生活起居方面都是由妈妈负责。

进了中科院后,学校发现了他自理能力问题很大,不得已之下让他退学了。

现实是残酷的,可这个结果,却是魏永康的妈妈一手造成的。

02

儿子劝退被劝退后,妈妈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她曾表示,恨不得自己的儿子去死。

可她就是不审视自己对魏永康的教育方式。

小时候的魏永康,总是被妈妈关在家里看书,不许出去玩,有同学找他出去玩,妈妈为了不分散他的精力,都推脱说他不在家,她只希望孩子好好读书,可没想到,却给了魏永康致命的伤害。

魏永康因为没有朋友玩,性格上变得很孤僻,渐渐地也不爱说话了,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开始疏远他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终日与书为伴。

在家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看书,连上下楼梯时,手里都捧着一本书。有家里人问他问题,他总说不知道,有客人来家里,他也不与人打招呼。

魏永康被学校除名,除了生活方面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时常与导师缺少沟通或沟通不畅,论文得不到指导所致。

孩子的世界,不能只有学习,生命中很多重要的技能,其实也必须掌握。

斯坦福大学前教务长朱莉,曾在亲子教育中说过:孩子在成年时,应该具备8项能力,它们都与成绩无关,是关乎孩子生存的,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学会应对生活。

我们不少家长,很少给孩子上一堂课告诉他们生活的定义,以为孩子只要有好的成绩,其他的慢慢都可以学会,这是大错特错的。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习惯性思维。

说的是人的大脑啊,总是不断沿袭之前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之后发生的事情。

这种思维和一个人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有密切关系,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人的认知。

就像孩子成绩不好,考不上好的学校,我们就会觉得是自己没教好孩子,无颜面对他人。心理上会背负巨大的压力。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固守的经验,如果不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最终只能导致认知和思维很难跟上。

因此,要想改变它,作为父母,一定要先解放其自身思想,学会逆向思考。

这就意味着要及时反思,调整,别陷入了惯性思维,还无法自拔。

03

在我们做某件事时,如果能学会换角度或发散性思维,也许结合一个契机,就能检测出这事是否正确可靠。

就像一个班的两个孩子,智力上都差不多,学习上都很努力,但花的时间不同:一个孩子一天花大量时间学习,而另一个孩子花的时间不仅没有那么多,中间还要休息一段时间,最后的结果却是:花时间少的孩子学习效果比花大量时间的学习的孩子还要好。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那个花大量时间的孩子,大多没有学习方法和技巧,不懂得变通,学习上容易陷入牛角尖,知识间不会横向联系;而另外那个孩子,主动找寻学习各种规律,向人请教,多方面涉猎各种知识,敢于突破,反而有更好的效果。

所以啊,不打破这种传统思维,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处理,就会被固化思维所捕获。

同样,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也不应该受常规方式束缚,要摒弃从众心理,别往牛角里钻,用发散思维方式,也许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结果。

要知道,即便外部环境相同,但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影响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魏永康走了,但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特别家长们,到底该怎样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

该不该对他们有过高的要求?

不管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只要努力过了,就没什么遗憾了,毕竟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培养他们成人比成绩或荣誉等等,要来得实际得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