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末考试阅读题太难, 学生喊话作家求“标准答案”, 折射了啥?

近日,各地期末考试渐已结束, 北京市一群孩子纷纷在网上@ 正在自家院子里光膀子玩雪的作家鲍尔吉·原野。孩子们说: 爷爷的文章写得确实很好,可作为我们的期末考试题却太难了,“爷爷别玩雪了好么”给我们说说您“故事中的两条鱼死了”到底暗示了什么?

在这里,孩子表达的意思非常明确,他们就想请原作者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是,在这里,不得不说,孩子们即便找到原作者,也是不可能得到标准答案的。

俗话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作者写文章时,灵感一闪,下笔有神,并不会方方面面考虑那么周全。文章写出来后,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解读,甚至包括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深入,再读过去自己写的文章时都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语文考试阅读题,考察训练的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对同一段文字,我们应当允许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得分。

但是,多年来,受应试教育影响,我们不少教师在考试时喜好弄出个“标准答案”来,哪怕是像语文阅读理解这样的开放性试题也一样,学生的答案只要不合“标准”,就不得分。

比如下面这道题:“《匆匆》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散文,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孩子写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河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但老师也给批一个好大的“×”。因为标准答案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教师阅读时,唯标准答案是瞻,学生答题时自然不敢“天马行空”,“标准答案”思维从此根深蒂固。无论什么样的题目,哪怕是阅读理解,学生也想着得到一个标准答案来,这种教育是很可怕。

“创造者、发明者和领导者不可能靠背诵和记忆别人的答案来创造、发明和领导。他们必须掌握为旧问题给出新的、更好的答案的能力,必须掌握能及时发现旧答案已经不合时宜的能力,因为世界是在不停变化的。”上海纽约大学第一任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曾如是说。他的话一语中的,揭示了教育的真谛。

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唯标准答案是瞻了!不能让学生的学习只为寻找考试时能得满分的那个“标准”的答案,而要让学生走出课本,跃出课堂,“躬行”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培养起他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让他们知道,通往罗马的大道不只一条,让他们明白彩虹不只出现在东南的山腰,要放飞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冲破“黑白二分”的标准答案樊篱,飞向五彩世界的远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