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失明女孩朱苓君保研复旦大学的新闻冲上热搜。网友们送上祝福的同时,也禁不住感叹:“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再保研,身残志坚,自身成为了光。”
据悉,朱苓君先天失明,是江苏无锡人,多年前,为了进入上海市盲童学校小学一年级就读,开始了异地求学。2018年她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在校期间曾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这无疑是令人震惊的,普通学生从小学到考研都要付出巨大努力,更何况一个先天失明的女孩子呢?无疑在她的成长中,会更加艰辛,父母为之付出的也会更多。
实际上,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求学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孩子读书,绝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求学机会,那么简单。很多人为了把孩子培养好,花高价钱请名师教习、找关系、送名校……忙得脚不沾地。
当然,笔者不是说这些事情不能做、不重要,但是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肯定不是最重要的。
学习的主体毕竟是孩子,很多时候,孩子自身的学习兴趣没有调动起来,与其大刀阔斧地改善环境,不如创造一个富含人文“营养”的世界里,支持引导孩子自我作出“选择”,只需在孩子张口关键的时刻,给予一些适当的建议即可。同样是支持,或者更容易让孩子沉浸在人文“营养学习环境中,让孩子受到熏陶,从而改变成长路径,甚至改变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还需注意,避免孩子走入“氛围误区”。人都是有惰性的,也很容易受影响,孩子也不例外。积极向上的环境往往是良性引导,反之,消极低迷的环境诱人沉沦。古代的“孟母三迁”就是这个道理。
支持孩子自己在求学过程中调动内在驱动的,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志向、意志训练。不可忽视的是人如果没有向上的志气,就没有努力的方向。但是如果一个人有了向上的志气、努力的方向,却还有个“担心累坏了”的家长,一个思想前进了三千里的人,刚跑出一千米,妈妈让歇会喝茶,这样的行为,看似乎是在做好后勤保证,支持孩子,其实是在扰乱孩子自我管理的节奏、帮倒忙。
而初 是个繁忙的阶段,也是孩子自主学习逐步增多、形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系统思维的关键阶段。如果父母只是关注孩子健康,不考虑孩子实际情况,只顾着自以为是地找家教讲题,找外教口语,那很难形成孩子全面、独立的思考、管理能力和自主的学习能力。
因此,在孩子教育上,用钱的前提是用心了解孩子不同阶段成长、不同的需要,从而让孩子获得不同阶段应该获得的能力;用钱的标准是用心选择,保证孩子用钱后能得到应有的提高。
清华大学曾在给一位学子的回信中这样说道:“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的确,人生苦,求学的路也苦,足够相信,才能用心引领自己的行动为之发愤。父母也该足够相信孩子,在他刻苦奋斗的时候,沉默的支持,远比“心疼”的母爱,更来的实际。真正地爱护孩子,是让孩子自己飞,有的家长的双臂过度保护孩子,有可能会折断他们希望飞翔的翅膀。
总之,父母舍得给孩子投资没错,毕竟孩子求学、成才,是父母最大的心愿。
但支持孩子不仅仅要用钱,还要用心花钱,在短短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特别的人、一个更“厉害”的人,调动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孩子克服求学中的硬件困难,就足够了。
毕竟,是我们的孩子应该为了初心和梦想去奔跑不息,而不是家长。
今日话题:
你认为“视障女孩”朱苓君,为什么能够成功保研?请在评论区告诉大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