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

他高考字迹潦草无缘北大, 阅卷人重审后破格录取, 笔名听着耳熟

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徐特立

俗话说,知识来源于学习,分数来源于考试,知识是引导人生光明与真实的灯烛,考试是检验才华的标尺,对寒门学子来说,一年一度的高考,可谓是人生中第一道分水岭,一旦顺利通过,人生也多为一帆风顺,如果马失前蹄,不但前功尽弃,而且很可能万劫不复。

沈德鸿,1896年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在一个思想相对开放的家庭里,沈德鸿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理想,不拘泥于世俗偏见。8岁时,沈德鸿进入了镇上的立志小学读书,不久之后,天赋异禀的他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的第一班学生。从那时起,沈德鸿的学习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一点不需要父母操心。

12岁会考时,沈德鸿在作文中道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中学时,沈德鸿在自命题写作中,借鉴了庄子《逍遥游》的中心思想,写下了一篇名为《志在鸿鹄》的优秀作文,他在文中表达出的思想,正是年少时期的雄心壮志。老师读完作文后连连感叹:沈德鸿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文学大家。

1913年夏天,沈德鸿即将迎来人生中第一次高考,他信心满满地在志愿上填报了北京大学,考完后觉得发挥不错,便回到家中等候消息。奇怪的是,在发榜当日,沈德鸿并没有在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可是平时学习成绩远不如他的几个同学都被录取了,他不应该不在其中。沈德鸿看来看去,只找到了一个叫“沈德鸣”的人,仅仅一字之差,便阻断了沈德鸿考入北大的理想。

既然一切已成定局,沈德鸿只能选择接受现实,于是他收拾行囊回了老家。意外的是,当他回到家中没多久,北大的录取通知书也发到了他家门口,而上面的名字不是别人,正是“沈德鸣”。沈德鸿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沈德鸣”就是自己,想来是因为书写太过潦草,才让阅卷人产生误会,将“鸿”字错认为“鸣”字。

可是问题来了,那时候又没有先进的指纹录入系统,如何才能让学校招生人员相信沈德鸿就是那个写错名字的“沈德鸣”呢?走投无路之下,沈德鸿托人找到了时任北大招生办的主任胡适,向他说明其中的因果。听完沈德鸿的叙述之后,胡适当即表示,就他那个破字,别说北大了,一般学校都进不去,如果不是他惜才,根本不会听他说那么多有的没的。

最后,胡适对沈德鸿进行了长时间的“训话”,说他要尊重文化,尊重考试,字迹切不可如此潦草。沈德鸿认错之后,胡适见他态度还算诚恳,便将试卷上的名字改为“沈德鸿”,又将榜单上的名字一并更正,使沈德鸿得以顺利进入北京大学读书。此后,沈德鸿写字一笔一划,绝不草率,直到80多岁写回忆录时,仍坚持用毛笔正楷书写,字迹清楚俊秀,令人敬佩。

另外,沈德鸿一生中有98个笔名,而其中最为出名的一个,便是“茅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