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小学

教育部减负下, 中小学生的快乐又回来, 不再“内卷”了?

大海行舟,不进则退。孩子不进步,就会被超越。这种想法根植于爸妈心底,灌输给了小孩子,很容易就会“内卷”起来。内卷化日益严重,孩子的童年和生活,都很难单纯地获得快乐,精神压力巨大,极容易影响到学业成绩。

正在读中学的侄女,每次跟我聊天,都很快就结束。我就问她,为什么不多聊一会,她却说:“不行啊,我得赶时间,我不快点吃午饭,别的吃得快的同学,人家的空余时间就比我多。他们抽空练好了口语听力英语成绩就会超越我了。”

瞧瞧,真没想到,连中学生的竞争都这么激烈,满脑子想的都是成绩。给我的感觉,侄女上中学后,很久没谈过开心的话题,不像上幼儿园时,那么可爱活泼、开心的无忧无虑了。我认为,这除了跟侄女自己有关,还跟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整体学习氛围有关。

比如,老师要求作业要都写完,班级整体成绩要排在全校前三,不能给老师丢脸;爸妈要求孩子,学习要刻苦,对得起爸妈给掏的钱。上挤下压,孩子没有了快乐空间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上了小学和中学后 ,我眼里的小孩子,到底都有哪些改变,那就是“内卷化”。

什么是内卷化呢?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指,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孩子之间“被自愿”的一种学习生活状态。

那么,中小学生“内卷化”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学习成绩内卷化

希望自己考试成绩好,这是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很正常。所以有些时候,孩子们发现,自己在玩的时候,或是还在休息的时候,别的小伙伴却在学习,别的孩子在补习功课。于是,这种被落下的担心感油然而生,紧迫感加强,逼着孩子不能做想做的事情,不得不被动的努力。当孩子的内驱力不来自于本身,只是来自于外界,学习的行为在进行,但效率降低,成绩就很难提高。

这就是中小学生,在成绩上的内卷化,给孩子带来的极大心理负担。孩子没法快乐地按照自己的节奏,继续学习和生活。

表现形式最多的是:时间攀比,熬夜攀比

当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进入内卷化状态,表现在行为上,就会进入一种“攀比模式”。比如,有的孩子在时间上攀比他人,比谁起床时间更早,第一个到学校里读书;有的孩子在熬夜上攀比他人,比谁熬夜熬到最晚,看谁的学习时间夜里耗得更久。

孩子们互相攀比成风气,在内卷化的生活状态下,就很难拥有快乐。同时,还可能让孩子们的注意力涣散,没法专心读书,严重损害到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教育“内卷化”越来越严重,孩子怕同学超越自己,老师怕同行超越自己,爸妈怕别的爸妈超越自己。内卷化已经成为了很多成年人,最关注的话题热词。

幸运的是,教育部聚焦教育“内卷化”,帮助家长、学生、老师,多方一起调节这种焦虑满满的内卷状态,让三方都能更愉快的按部就班发展。当然,重点还是在于,调节孩子们的“内卷化”。

去年教育部就下发通知:中小学生将推迟上学时间,一些省市先行实行

教育部为了调整“内卷化”现象,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帮孩子建立良性的学习氛围。教育部下发了通知:中小学上课不得早于8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得早于8点到校,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点30分。由浙江和黑龙江省,先行实验实施。

有了这样一条“利好”令,中小学生的春天又回来了。统一延迟了孩子们的上学时间,小孩子们就能多睡会觉,保证8-10个小时的充足睡眠。同时,还能有足够多的备用时间,在起床晚的情况下,吃上一顿热乎乎又有营养的早餐。小孩子的这种生活状态,终于感觉上轻松了不少了。

像我们这边在广东,虽然不是要求8点到学校,却是让孩子7:40到校,不能早于这个时间,也确实让孩子可以多睡30分钟。

不过,也有家长在担心,不得早于8点到校,孩子要是太懒惰了,放松了学习,又该怎么办?

教育部减负下,中小学生更应该“合理规划”时间

想让孩子们不内卷,成绩方面保持平稳提升,又不松懈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合理规划”孩子的学习时间,让孩子们不熬夜、不感觉到被压迫,以很轻松的心态去学习。

比如,爸妈可以给孩子立规矩,规定孩子每天早晨7点早起,晚上9点半睡觉。其它时间在学校里,要求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课,跟住老师的节奏耐心记笔记。下课后,注意休息和复习功课,劳逸结合,身心健康的发展,两不误。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内卷被打破,快乐就又回来了。

互动话题:您家孩子上几年级了,被内卷了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