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汤莉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亟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这是“首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不少与会嘉宾的共识。
“高质量的‘一带一路’学术研究需要‘知己知彼’。”“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刘卫东阐释道,知己就是要总结好中国经验,把国际发展知识提供给沿线国家,这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知彼则必须深刻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制度和文化差异,要思考中国经验和技术如何移植嫁接到其他国家。这也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是多边主义的体现。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才能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长远发展。同时,“一带一路”研究也需要多方的紧密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已由“大写意”阶段进入“工笔画”阶段,“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也要结合其阶段性特点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认为,无论是开展总结性研究还是前瞻性研究,都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把“一带一路”研究做得更深、更接地气。他还对“一带一路”的研究课题提出了四个导向的线索。一是目标导向。从“一带一路”作为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经济外交顶层设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动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实践平台的发展定位,以及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如何有效发挥作用等视角选题。二是问题导向。针对“一带一路”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回答如何看、怎么办。三是行动导向。“一带一路”的内涵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的,已涌现出多个专门领域的丝路概念,至于其合适的内涵及如何实施推进,需要跟进研究,才能把这些概念立起来,成为共建的具体行动。四是工作需要导向。包括政府部门研究规划政策性文件的需要,对外释疑解惑、促进形成客观公正的国际舆论氛围的需要。
在国家开发银行原行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郑之杰看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学界、业界的深度融合。要理论与实践联动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是中国现阶段要在重大优先领域和小而美项目等方面,创新提出国际投融资规则。二是做实做细人民币国际化应用研究。应重点研究具体的应用问题,统筹考虑中资企业自身发展规划与重点国家产业规划的对接,以周边国家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和实践平台,构建投资贸易跨境循环机制,扩大人民币的使用场景。三是对标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拓展三方和多方智库合作。可考虑通过多方联合研究和智库合作对气候变化、环境社会、公开透明、基础设施议程对接等给予持续关注和回应,帮助合作国保持适度债务规模,防范地缘政治风险,同时对标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研究提 方金融机构的水平。
“从中外舆论斗争看,升温‘一带一路’研究是当务之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表示,保持“一带一路”研究的热度,有助于维护“一带一路”朋友圈,有助于吸引更多跨国投资与优质项目,也有助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助力民族复兴。他建议成立“一带一路研究会”等学术交流机构,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研究学术共同体,在学术界、智库界形成“一带一路”持久化的思想共识。且要加强跨国研究合作,建立有效的跨国“一带一路”研究合作纽带,在重要选题、领域、方法上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重构全球思想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