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震荡半年学区房又满血复活? 教育部发布文件 提前剧透走向

每一份有关教育的文件,都让家长深感揪心。

2月8日,教育局发布了《2022年工作要点》,为今年的教育工作定了调。

文件冗长,我们提取其中重点:

1.深入推进“双减”。

2.研制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

3.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和“公民同招”,指导各地完善学校划片政策。

乍一看,内容有些老生常谈,但往往反复提及才最值得重视。

官方文件一出,就在网上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于广大家长而言,这份文件的到来能疏解积压在心头的学区房疑惑,为接下来的动作指明方向。

尤其是去年开始,教培行业遭受重击彻底覆没,学区房亦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

读懂高层的意图,在当下这个节骨眼显得尤为重要。

综合网友的反映,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和“公民同招”是这份文件的疑惑点和争议点所在。

很多家长疑惑,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这两点不是早就有之吗?

确实,不过此次是进一步强调。

从其表述也可以看出,相比此前的“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深化到现在的“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力度明显增大。

由此,有人顺势得出“学区房将满血复活”的结论。

果真如此?我们具体来看。

首先,公民同招很好理解。通过实行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同时招生,杜绝民办学校优先掐尖招生的权利,从生源上实现教育公平。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摇号的不确定性,很多有实力的家长更倾向于提前“布局”一套学区房来兜底

所以公民同招实施之初,学区房出现了愈演愈烈之势,这一点不可置否。

再加上一并被提及的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同样有助于巩固学区房的地位,重振学区房信心。

也难怪有人以此做大作文章。

事实上,这完全是个误解。

症结在于,这脱离了整份文件来分析,是断章取义。

结合上下文,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和“公民同招”的文字表述位于文件的第15小点,通常来说,段首即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均衡”才是核心要义。

因此,在看到就近入学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前面“免试”。

考试、竞赛无法在升学时派上用场,这就减小了学生和家长对培训机构的依赖,逐渐远离鸡娃焦虑。

至于后者的重申,则是为了落实全透明摇号。

就眼下而言,有的地方并没有严格执行公民同招、电脑摇号入学政策,摇号存在不公开、透明的问题。

以上两项如果没有严格做到,就会引发家长的择校焦虑,鸡娃热情难减。说的再远一点,甚至影响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不利于三胎政策的推进。

它们的共同出发点,都是为了减负,这也与文件的第8小点遥相呼应。

意图已经明显,但难免有人为利所趋,误导舆论,学区房借此卷土重来。

对此,文件也提供了解决思路:集团化办学,让名校普遍化,从而缓解各地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这方面,杭州就做得很好。

余杭区有名校联盟,西湖区的老牌名校开枝散叶,滨江区的江南实验教育集团并入了几所学校,拱墅区更是操盘学区的好手。

相较于深圳通过大学区制,北京通过多校划片,实现生源的均衡和入学公平,杭州的“集团化办学”优势很明显:

通过教学管理、师资配置方面实现教育公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尽管刚刚起步,部分“贴牌名校”也难免为人所诟病,但至少一切都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了。

现在再回头来看,似乎豁然开朗了。

一方面,深入推进“双减”,另一方面,持续打压学区房不放松,两者息息相关,又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即便没耐心读完上两段的,想想去年,不惜砍掉整个如日中天的教培行业,教育政策接连加码。最终的目的,不过是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家长的焦虑内卷。

已然牺牲重大,又怎会愿意前功尽弃,让学区房卷土重来。

但也必须承认的是,学区房不会完全消弭。

首先,从政策制定到落实,中间会经过一段漫长的等待期。而名校的全城化布局,更是长期方向,难以一蹴而就。

比如被嘲讽为教育荒漠的余杭区,于去年8月成立了名校教育合作联盟,但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从目前的进程来看,近半年过去,仅有勾庄一所学校公示。

其次,教学管理和师资配置的完全公平,是理想化的状态。落到现实,困难重重,比如优秀教师的稀缺,就是摆在眼下的一道大槛儿。

再者,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不会消除,他们的情绪出口,往往就落在了一套学区房之上。如果你去观察一下文教板块的某些小区,就会发现,一些家长在去年12月就有动作了。

因此,学区房的热度会受政策影响,价格也会受到压制,但学区房不会成为历史。

每年上半年都是学校招生的时间,可以预见,接下来的几个月,学区房的成交量会明显回暖。

综上,给出几点老生常谈的建议:

1.对于财力足够的家长来说,给孩子买个学区房是最稳妥的,抓住时代的浪潮,早日布局。

2.一定要考虑居住属性,别再盲目够买天价老破小。此外,多胎时代,双学区房的优势将会放大。

3.以投资为目的购买学区房的,不要低估你需要承担的风险和高层的决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量力而行,避免过度折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