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研招时,各学校的研究生复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而近日曝光的一份研究生录取名单,则引起了网友的巨大争议: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肿瘤学专业的复试中,初试第一名的考生390分,复试77.93分,排名第二,惨遭淘汰;初试第二名的学生331分,复试90.86分,排名第一,被拟录取。
针对录取过程存在猫腻,当事学生有背景等传言,相关方面已经做出回应,传言均不实,复试无违规行为,结果有效。
02
笔者并非事件的当事人或参与者,并没有在面试现场,也看不到现场录像。
更何况,即使看到录像,我也不具备相关的专业能力,无从判定面试是不是存在不公。
但可以肯定的是,笔试分排名第二的那位同学,虽然比第一名低了59分之多,但照样是在正常的招生程序框架下完成了逆袭。
也就是说,从程序上讲,本身就存在笔试上具有较大优势的考生被淘汰的可能。
更直接点说,笔试分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
实际上,每年都有高分考生在复试阶段被淘汰的情况,比如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就出现过比别人高80多分仍然未录取的例子。
由此也引发了这样一个讨论:为什么考研不能像高考一样“一考定终身”呢?
有人建议,干脆取消面试,只看笔试的成绩,大家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那样的话,就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争议。
03
这样的建议乍一看有道理,但禁不起细究。
我们的高考,其实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因为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均衡,如果采取以综合素质来录取的方式,对相对落后的地区并不公平。
而在同等情况下,大家学同样的内容,付出同样的精力,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一般素质也会更高,所以高考是我们目前能够选择的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产生的副作用,则是出现了“高考工厂”,以专门刷题为手段提高考试分数。
但客观地说,各地 的管理差异并不大,基本都是“高考工厂”。
而大学之间的管理差异则是非常巨大的,有的学校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
有的学校则仍然采取高考模式,只重视考研科目的学习,其他方面的培养马马虎虎。
这些年,一些从大一就准备考研的“考研校”“考研班”层出不穷,这当然也是一种励志,但也是一种取巧。
毕竟,四年专攻考研那几科,要比最后只准备一年甚至半年有优势得多。
04
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学术研究的人才的,需要招收的是有学术兴趣、有研究能力、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对他们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而这些能力,难以从考研的分数上体现出来。
这也许就是面试的意义所在。
当然有人可能有疑问,通过区区几十分钟的面试,能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吗?
我觉得可以。
虽然我不是研究生导师,没有参加过研究生面试,但我听过很多中学老师的课,哪怕是十几分钟的“说课”,谁的素质好,谁的素质差也完全能听得出来。
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对学生提些问题,交流一会,应该能大致了解学生的真实能力。
更何况,面试者手里还有考生的各种材料,也是最直接的佐证。
据说那位331分逆袭成功的考生,就在本科期间发表过影响因子颇高的论文,这在面试中无疑也是加分项。
每一位导师,都会倾向选这样的学生。
05
想想看,一个是没有任何研究经历的学术小白,一个是在本科阶段就已经初窥科研门径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学生,恐怕我们做面试评委也会选择后者。
高考采取“一考定终身”的方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我们反对高考中的“高考工厂”,那么就应该反对研究生招生向高考学习。
从个体上讲,我不反对学生在本科阶段努力学习,通过考研去改变命运。
但从整体上讲,如果我们所有的大学都像 一样,四年时间都用来刷题准备考研,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生在招生时进行面试,正是对“一考定终身”在一定程度上的纠偏。
如果说取消,将来取消的也是笔试,而不是面试。
明珠絮语,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