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赞美与惩戒是教育的左右手, 把“不打小孩子日”理解成教育从此不需要戒尺, 那就错了

近日,“国际不打小孩日”,冲上热搜。

“国际不打小孩子日”,也称“无巴掌日”,是由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1998年发起的,目的是声援体罚受害者,呼吁全社会重视儿童权利,日期定在为4月30日。

教育的本质是引领、引导,对孩子要多点宽容与耐心,要多些尊重,拒绝体罚。

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仅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更是缺乏“底线”的意识。而批评与惩戒,便是要为孩子树立起德与法的“底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表扬和批评,赞美和惩戒,本就是教育的左右手,表扬使人进步,“荆下更出好人”。

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说,“大学始教,皮弁祭菜。”“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这里的夏(念jiǎ),是楸树的别称,楚是指荆条,二者都是对学生进行惩戒时可用的木条。这意思是说,小孩子开始上学,就把惩戒用“夏楚”摆给学生看,让他们对教育产生敬畏之心,以规范、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

反之,如果小孩子犯错不加惩戒,不但会直接导致教育的失败,更会怂恿他们做事无有“底线”犯更大的错误,“溺子如杀子,慈母多败儿”便是例证。

当然,在这里,一定要把适当惩戒和体罚、也就是“打小孩”区别开来,惩戒教育不是“棍棒教育”,不是动辄对孩子挥舞“荆条”,要讲究方式、方法,特别是要把握好度,绝对不能“以打代教”,把“打”当成教育的唯一手段,将惩戒升级成体罚,变成殴打、甚至毒打等暴力行为,那就超出了惩戒的范围,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损害,不是教育了。

所以,国际“不打小孩子日”与其说是在告诉家长和教育者不要随便打孩子,莫若说是宣传一种正确的教育理念,如果单纯地认为,“不打小孩子日”的目的是让戒尺退出教育的舞台,那就理解偏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