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

"你好啊,高考生"之:你的心态相当于正负30分至100分

每一年,校园里的栀子花绽放的时候,就意味着高考中考将正式擂响战鼓,各位高考生中考生将在一场无声的战役中成就功名,或不幸"殉难"。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艰辛的工作,笔者以为,高三、初三即是其中的两种。不说别的,笔者每周守两次共计八个小时左右的晚自习,就守得人疲马困,"痛不欲生","凄凄惨惨戚戚"。

所以,那么艰辛的经历以后,如果没有一个个人史上过得去的成绩,甚至是最佳成绩,又怎么告慰这么些个陪自己殚精竭虑的日子,和那些有因有果有缘有故"阵亡"的脑细胞啊。

但怎么样才能取得优良的 考成绩呢?核心的因素无非四点,一是寻常基础,二是备考质量,三是考前心态,四是临场发挥。对了,临场发挥更取决于考试心态。

所以,心态决定一切,这就是"王道"。在同一个考生身上,心态相当于正负30分到100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连续5年对高考状元进行跟踪研究,也证明了一点,影响考试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心态。

笔者第一次带学生参加高考。那时班上有好几位学霸,成绩都比一位姓陆的考生好出三四十分。可是等到成绩下来,这位陆同学遥居班级第一,而平时起码多出他几十分的学霸们,有的比他低二三十分,最"厉害"的,比他低了整整八十多分。

所以,笔者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忘掉一二三诊的荣与辱,高考过后必然"天翻地覆"。

笔者带的高2019届学生,参加高考时,水平差不多的学生,有突然慌张忘了带身份证的,有考试中途紧张到拉肚子的,也有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所谓"无论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也是差不多的水平,有成为成都市状元的,也有总分刚过600分的。

"光明时评"近日发表了题为《高考,一场标准意义上的成年礼》的文章,文中指出:

"对很多中国的孩子而言,高考其实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成年礼——经历了这场考试后,你们将脱离单纯也单调的中学生活,准备进入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里生活。在那里,你们能接触到更为广博的世界,也开始学着与生活中一些细微而琐碎的事情打交道。

"在这个过程中,你们会在学科上进入不同的细分领域,而后在各自的领域中,用专业且多样化的视角去观察和了解社会。通过对不同生活经历的体认,建立对世界的初步认知,认识到它的丰富多元,也认识到它的有趣之处。

"某种意义上,高考是打开另一扇求知大门的钥匙。在这扇门的背后,有着纷繁多样的景观等着你们去见证。而在这之前,不妨及早与今晚的月光告别,好好睡一觉。或许明天有似火的骄阳,有瓢泼的大雨,但考试铃声响起的那一刻,即是盛夏。"

对于没有经历过高考的考生而言,有人因此畏惧,以至"惶惶不可终日",有人因此好奇,以至兴致勃勃无限神往。对我而言,我当然更喜欢兴致勃勃无限神往的年青人,对他们来说,"考试铃声响起的那一刻,即是盛夏",是盛事,是必然揭晓的盛大的胜利。

如何确保更多的孩子,把考场变成未来回味无穷的"胜地"呢?确保自己的心态给自己带来正值,而不是一个负值,甚至是一个反差感极强的负值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考试前,需要考生做好各种预案,把考试中出现的各种状况,都理出一份详细清单出来。可以像《赤壁赋》那样,把自己当成"苏子",去开导"客人",去把客人逗开心。如果还有什么困惑,可以提前找老师/好友/父母等答疑解惑。

考试前的那两天,适当翻书,更多的是养神,脑子里"过电影",学科知识的电影,考试过程的电影,尤其顺风顺水怎么办,处处不顺又如何,开开心心想明白。

不愿意深想了,听听音乐,适当体育锻炼,吃点美食,看看段子都行。对,你没有看错,以下就是段子,都能够让你笑,一个人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都能笑得出来,结果怎么都不会差——

现在小学语文太难了,看他们的一道作业题:

要求:把以下四句话用关联词连接:

(1)李姐姐瘫痪了;

(2)李姐姐顽强地学习;

(3)李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

(4)李姐姐学会了针灸。

(正确答案应该是:李姐姐虽然瘫痪了,但顽强地学习,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而且还学会了针灸。)

结果有一个孩子写:虽然李姐姐顽强地学会了针灸和多门外语,可她还是瘫痪了。

后来,发现更猛的孩子写道:

李姐姐不但学会了外语,还会了针灸,她那么顽强地学习,终于瘫痪了。

李姐姐之所以瘫痪了,是因为顽强地学习,非但学会了多门外语,甚至学会了针灸。

李姐姐是那么顽强的学习,不但学会了多门外语和针灸,最后还学会了瘫痪。

李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学会了针灸,又在顽强地学习瘫痪。

亮点总在最后:

李姐姐通过顽强的学习,学会了多门外语和针灸,结果照着一本外文版针灸书把自己扎瘫痪了!

二是考试中。因为这几年都是新旧高考的"转型期",试题的难易、试题的表述又必然会"反套路",所以任何考生都不可能对高考试题一下子就完全适应。怎么办?首先认为这很正常,高考就是打遭遇战,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不会一切尽在预料中。

其次,利用考前五分钟,拿到试卷的那一段时间,对试题难易做一个预判,太陌生了,感觉难,就降低期望值,就决定新的应对策略:反过来,则是另一番"心领神会"的操作,总之,做最坏的准备,做最好的努力,有点阿Q精神("我再怎么,不可能得零分三""这科看来是对不起我了,那我就最后一次好好对你""再怎么说,我也能够做出第一步")。

此前的八省联考,其实已经反应出“高考题型”在发生变化,八省联考中数学最后大题,求大兴机场的弯曲率,这样新颖、结合实际的题型在以前是没有出现过的,学生不光要掌握知识点,还要有常识,懂得举一反三。

如果2022年高考出现了新题型,或者某一科出人意料加大了难度。应对的策略就是,一,深呼吸,再深呼吸。二,起码把题看清楚,留足看题的时间。三,心里杂念太多,不如暂时放下笔,看看窗外风景,或者看看监考老师,等平静一下,再动笔不迟。总之,记住,除了呼吸,这个世界别无大事。或者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

"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然后爱它"。

三是每科考试后,当一个肯于遗忘,和能够迅速拥抱新生活的人,那就是,考完一科忘一科,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上一科的考试状态中及时脱身,开始琢磨新的一科的考试。

笔者很欣赏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王金战老师的做法。他的女儿参加高考,三科考下来,颇为沮丧。王老师这么开导她,正常的情况,考四科,要么就是科科都正常发挥,但那很难,要么就是有的科考差了,另外的学科就会考好,这是大概率的事情,你之前有学科没有考好,所以我敢断定,接下来的英语学科,你一定考得好。结果,他的女儿果然在她不是特别擅长的英语学科中,考出了 以来的最佳成绩。最后以一个满意的总分,被心仪的高校录取。

四是所有考生,一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加强对自己意志力的训练和强化。

高三初三生活均苦均累均不容易,但为什么有的学生像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学习,而有的学生依然只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差距,其实就是意志力的差距。

说到意志力,大家需要认识其既具有“极限效应”,同时又容易被消耗,一个人刚刚做过需要损耗意志力的事件,那么他完成下一个需要消耗意志力的事件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这个结论主要来源于美国研究学者鲍迈斯特在大学里完成的这么一个"萝卜实验":

他让大学生在进实验室前,先禁食,当这些人走进实验室的时候,房间的桌子上放着刚出炉的巧克力饼干和生萝卜。接下来实验人员把这些学生分为三组,一组是吃萝卜的萝卜组,一组是吃饼干的饼干组,还有一组是对照组,什么都不能吃。

实验人员观察到,萝卜组的学生,有盯着饼干很久,最后虽选择萝卜,但吃的时候表情很不愉快的。有会拿着饼干闻一闻的,还有不小心把饼干掉在地上的。但是,大家都抵制住了诱惑。这组学生的研究结果是,他们需要动用意志力来抵制饼干的诱惑。

接着,实验人员会把学生带到另一个房间,让他们解答数学题。这些题目其实都是无解的,测的就是他们能坚持多久。

结果显示,没吃东西的对照组和吃饼干的学生,坚持的时间一样,大约是20分钟。受到诱惑的萝卜组,大约8分钟就放弃了。也就是说,他们成功地抵制了饼干的诱惑,但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意志力已不足以支撑他们坚持得更久。

毫无疑问,一个能够坚持更久的"意志力",对于一个考生是何等重要。"山重水复疑无路",这个时候信心满满的较劲,是完全可能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体验的。关键时刻,更需要关键能力,而坚持到底,绝不轻易妥协的意志力,对学优生解决数学或者理综的"最后一题",实在是价值千金。

看过台湾作家蒋勋的一篇文章,开始的部分把笔者看开心了,后面的部分则让笔者心有领悟——

"有个学生,他不太爱读书,文学也不是很好,他不知道怎么形容满山的杜鹃花。他就说他觉得那个山好像在吐血。

"这是什么形容啊?可是后来我又很感动。因为春天是每一个生命绽放的时刻。

"如果我是一棵应该要开花的树,我到了春天要去绽放自己,让自己开到最盛大的那个状态,忽然真的好像是吐血的过程。

"那棵树要把自己的生命耗尽,要把自己生命最好的部分展现出来。"

最后,愿每一位高三初三学生,在备考和考试的全过程中,都能"笑",都能"把自己生命最好的部分奉献出来",最后也都能获得成绩之外的"领悟",比如“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沉埋更倚天"。又比如——

“青春赛道自当奋力奔跑,迈出的每一步都会拉近与理想的距离。青春无悔,奋斗最美,关键时刻,稳住神,向前看,尽力跑,定会赢!"(《教育部给2022届高考学生的一封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