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高职院校学生诉求的相关性分析

当前中小学应试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环境,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抗拒和相应的心理疾病、认知障碍、沟通困难等问题。从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部分高职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小学校枯燥、枯燥、知识灌输的印象中。在这一功能的固定牵引下,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疑虑和认识偏差,缺乏主动性和活动参与性,难以充分发挥高职语文课程的学科价值。

明确高职学生对高职语文的心理诉求,提高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活动中的幸福感,从而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学科价值,不仅是引入积极心理学概念的重要意义,也是高职中文教师探索的方向和重点。首先,语文课堂活动应该丰富、生动、有趣。比如,更多的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故事、视频和游戏穿插,举办小组知识竞赛、诗歌朗诵等活动。其次,提高演讲表达和写作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例如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以获得积极的阅读体验。

学生喜欢自给自足、有能力的老师。他们渴望老师带领他们走进诗的国度,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期望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挖掘和生动地语音输出,而不是从书本上阅读,并对教学课件的美学和意境提出要求。学生对高职语文课堂的期待本质上是对快乐课堂体验的追求,是寻求学习满足感和幸福感的积极体现,这与积极心理学引导人们获得快乐的目的不谋而合。

然而,这些心理需求与真实的课堂表现相矛盾。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至少不主动,难以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因此,教师需要有效地干预,改变学生在语言课堂上的固有印象和行为习惯,让他们真正参与课堂活动,感受活动内容对他们成长的意义。一个品德高尚、性格积极向上的教师有资格成为学生的楷模,这符合学生对教师智慧和人格的要求,这种影响的发挥需要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和积极自由的教育教学环境作为保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