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施一公院士: 博士毕业之前对研究没有兴趣, 也不知道未来干什么!

本文为施一公在北大的演讲摘要

因为成绩优异,施一公被保送到北大的物理系,但是在北大签订报送意向书之后,清华大学招生老师又找到施一公说到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句话也让施一公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的生物学。

进入大学之后,施一公发现自己并不喜欢生物学而是对数学感兴趣,最后选择了数学。大学期间因为家庭的变故,他不得不自己养活自己照顾母亲,在上学期间,倒卖做一些小生意,甚至做导游,一度成为当时的“万元户”学生。最后还是凭借全系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清华大学的数学和生物学双学位。

在施一公院士读研究生的阶段,因为英语不好一味的缺乏自信心,当时的导师也比较忙,导致他读研期间都没有好好的和自己的导师谈过话,之后才慢慢好转。

知道自己博士毕业还没有想好要做什么,发现自己对研究也并不感兴趣,也没有真正的像清楚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对于未来更是迷茫。所以自己一毕业就和两个朋友合伙开了公司经商,业务做的也很不错,经过没日没夜的忙碌,半年时间过去了也没有任何的收获。随后他就开始放弃经商准备做研究,最终取得了现在的成就。

少年壮志

施一公出生在河南,河南在外的口碑并不好,但施一公表示引以为荣。还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那个时候也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自己两岁的时候跟随父母下乡生活,虽然清苦但还是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段经历让他认识到不能因为一个人穷就看不起人家,否则这个人就缺乏教养,会被更多人看不起。

在1984年施一公作为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的学生参加全国 数学竞赛和物理竞赛,分别取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并且被报送到北大的物理系。在和北京大学签订报送意向书之后,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又找到施一公,说了一句话就让施一公选择了清华的生物学。

清华的学习生涯

作为清华生物系复建后的第一批本科生,开始了在清华的求学生活之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生物,对生物的课程也不感兴趣,所以选择了数学系的一些课程。虽然说自己不喜欢生物学的课程,但是依旧把生物系的课程学的很好,所以施一公在清华的成绩一直都是本专业的第一名。毕业的时候也是全系第一取得了生物学和数学双学位。

大学期间父亲不幸离世,1987年遭遇车祸由于救治不及时,在没有经过任何抢救的情况下离世。这件事情对他的打击很大,也导致自己要赚钱养活自己,还要负担起抚养母亲的责任,紧张之余的学习之外还要想办法赚钱。

由于自己的时间精力、资金有限,只能做一些小生意,能倒卖的东西也都卖过,直至还做过导游。靠着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还攒了钱。但是施一公说并不希望大家效仿这种做法,在求学的时候就去做小生意。当时的自己也是被生活所迫才这样去做,而且自己的学业也一点没落下,照样考第一。如果你有能力的话这么做当然也可以。

留学经历

1989年申请去美国留学,1990年去美国开始学习生涯,在国外也见识到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区别对待,甚至有些中国人被问道从哪里来也是支支吾吾不愿说清楚,好像身为中国人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一样,施一公也是义愤填膺。后来在1992年自己学有所成之后选择回国发展。回到清华施一公表示是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育人,培养一批年轻人,在这些年轻人可塑性很强的时候去影响他们,培养更多可用的人才。

对未来迷茫不知所措

在1995年拿到博士学位之后,还没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对未来也很迷茫。对科研没那么大兴趣选择了经商,但半年之后分文未获,还是决定投身科学研究。在纽约研究中心的那段时间是一生中最拼命的时间段之一,为了早日出成绩,每天坚持工作12个小时以上,两周休息一天。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那段时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生物系的助教。

最后回国

后来放弃了这一切,回到了清华,不是因为清华的科研条件比普林斯顿好,而是因为我觉得回到清华后自己的影响比普林斯顿更大。而且成就感比普林斯顿还要强,这很重要。

自己回国之后,能影响大批年轻人,10年、20年后这批年轻人也会给国家、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个时候自己也会觉得很满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