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享一个志愿填报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 有的时候, 选择大于努力!

看到教资面试结果可查的新闻,上了热搜,恰好接到一个家长打来的电话,询问教资面试过了,下一步普通话考试如何准备的问题,感觉挺复杂。

这个时间节点,高考结束,马上到了报志愿的时候,分享一个真实的志愿填报案例吧。希望能够给我们的高三朋友,一点点启发。

18年,女孩,18年天津考生,590多点,具体多少有点记不清楚了。

按照18年的情况,这姑娘读一个东北师大、陕西师大、西南大学的国家公费师范生,希望非常大,如果是读一个天津师大的地方公费师范生,属于非常有把握的那种。

但小孩对于未来做老师,当时的想法是:一点不感兴趣!

最终的结果是,孩子考取了天津市属的某重点大学,读了当时很是热门的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之所以这样选择,主要的理由有三点:1、女生嘛,最好在本地就读,离家近;2、本科毕业直接工作,找个公司上班应该难度不大;3、如果毕业以后,想要考公务员的话,学计算机也算是有点优势。

时间过的很快,这孩子今年毕业,孩子又一门心思地想做老师。

问及原因:1、疫情影响,找工作的话,不太好找,待遇也不是很满意,加上需要经常加班,感觉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

2、现在想,感觉教师这工作也不错,收入不高吧,胜在稳定,更何况,每年有假期可以休息。

更闹心的是,考教资,笔试已经过了,面试的话,1月份赶上疫情,临时取消;一拖就到五月才考试,结果昨天公布,孩子也确实很争气,都是一次过了。

但是,距离她拿到教师资格证,还早呢!

无奈时间不等人啊,目前的情况看,今年搞定一份有编制的教师工作,基本上没啥戏了。

而 同学,高考成绩比她还差点,选择天津师大的孩子,目前已经正式签约某中学,成功上岸了。

之所以分享这样一个志愿填报的案例,是想告诉朋友们,在我们制定高考志愿方案的时候,对于未来的规划,最好是有一个相对确定、清晰的方向。

很现实的问题:不同的就业方向,决定了我们对于院校、专业的选择。

那么,在孩子意愿、家长建议这两个方面,该如何寻求一个平衡?

个人的建议或者说提醒就是:1、时代发展得太快了,作为家长,我们的认识也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可以给孩子建议,帮助他(她)分析利弊,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交给孩子。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对于相应的专业有兴趣,才有可能学得好;对于年轻人来说,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为什么老马要强调“作为家长,我们的认识也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举一个老马 同学的例子:哥们当年成绩不错,读了当时的郑州粮食学院,之所以选择粮校,是家长的坚持:自古以来,种地纳粮,天经地义。读这个,工作轻松,不会失业。(那时候恰好赶上下岗潮)

谁曾想到,国家发展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打破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农民种地不纳粮不说,还给补助。

这谁想得到?!

所以,在志愿填报的时候,需要我们有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老话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有它的道理的。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怎么选专业,那就去选择国家大力发展的,比如新工科相关专业;或者是人才缺口比较大的,比如应急管理相关专业;而尽量避免那些教育部连续多年亮红灯的专业,应该是没错的!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理性探讨,不喜勿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