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 资深教师带学生学课文, 明道理!

统编版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学习单元的第18课《小猴子下山》,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一年级的语文课文除了完成识字、写字的目标,还要学会借助插图读懂故事的内容,并会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下面大家一起跟随资深教师杜du的脚步,一起走进这篇课文的学习吧。

一、教材解读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经过玉米地,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树上的桃子,就扔掉玉米摘桃子,看见了西瓜就扔掉桃子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没有抓到,结果小猴子一无所获。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是有特点的,课文的第1~4自然段都写了“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

而且课文中的每一段都对应了一幅图画,就像我们看连环画的故事一样,通过看图去试着读读故事的内容。

本篇课文中有不同的动词,我们也可以通过动作来演一演“掰、扛、扔、摘、捧、抱”,并且积累又( )又( )。

另外,在教学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让孩子们通过读文去提取信息,并整理好根据课文的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做一个简单推断。

二、识字教学

在本课的课文学习中,需要重点注意这些生字的发音,后鼻音“扛、扔、捧、蹦”,翘舌音“摘、追”。

在会认字的字形上,有9个表示动作的词,都是合体字,有“结、掰、扛、扔、摘、捧、抱、蹦、追”。同学们可以做一做动作,也可以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归类识字。

掰:这是一个会意字,大家看这个生字,左和右都是“手”,表示一个人的一双手,中间一个字是“分”呢,就是分开、一分为二,用双手来分,就是把一个事物分成两份。

组词来识记:

猴(猴子)(猴哥)

追(追问)(追跑)

满(满意)(满足)

捧(捧起)(捧场)

摘(摘下)(摘瓜)(采摘)

结(结果)(结出)

瓜(西瓜)(瓜果)(瓜子)

蹦(蹦蹦跳跳)(蹦高)

三、写字指导

语文书96页,田字格中有7个生字,其中有独体字“瓜”,这个字的书写,同学们要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左右结构的字“块、非、往”,注意左右部分的宽窄,长短和笔画的穿插避让。

重点强调“非”的笔顺书写,大家要注意哦!

上下结构的字“常、空”,注意上下两部分的中心要对正,宽窄要合适。

课后生字组词如下,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进行读写训练。一块地、土块、石块、方块、非常、常常、正常、来往、以往、过往、瓜地、西瓜、冬瓜、进去、进出、进行、天空、空心、空气、晴空、高空。

四、课文讲解

1.关于朗读

由于本课的段落结构相同,句式不断反复出现,每一段都是由两句话组成的,所以我们读故事的时候,做到平实自然就可以了。

再读到“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些词语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加重读音,读出小猴子看见好东西的高兴之情。

读最后一段的时候,孩子们要试着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时失落、后悔的心情。

2.课文理解与运用

本课的动词比较多,我们要通过手上的动作和脚上的动作来记住这些动词(结、掰、扛、扔、摘、捧、抱、蹦、追),并在表演中理解动词的词义。

本课的重点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就是根据课文的信息做出简单的推断。

本课的中心问题是“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带着问题“小猴子下山以后看到了什么呢?他又做了什么?”用圈画的方式在课文中边读边找出明显的信息。

然后再根据图文对应、结构反复的特点,整理出这些信息。

五、日积月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呢,同学们可以在自己的词语积累本上,积累本课和动作有关的词。

动词积累“掰、扛、扔、摘、捧、抱、捉、招、排、提、挑、拔、拍、摇、搬”。

积累“又( )又( )”的词语,“又宽又远、又长又软、又大又圆、又长又细、又白又胖、又白又嫩、又尖又细、又高又大、又大又红、又香又脆”。

本课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您的随手点赞、转发,就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和鼓励。谢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