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块月薪招不来工人但能招来大学生……等等说法在网上相当盛行,这让很多本来就有就业焦虑的年轻人更加恐慌。
很多人说是这代年轻人就业观有问题,那我想问,是谁一直在向这代年轻人输送这样的就业观?我们的教育体系,到底在为谁培养人才?
可以说,我们所有人的就业观都跟从小到大身处的教育环境有关。例如,出身农村的孩子,可能会经常听到”不好好学习,只能回家当农民“这样的话;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初 生,可能会常常听到”不好好读书,只能去读技校“这样的话。
在我们看来,为了让孩子们好好学习,这样的言语激励是正常的。但问题是,这些言论无形之中已经将职业分了个三六九等,而且这种观念经过代代相传已经根深蒂固了,尤其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谁希望自己倾心培养的孩子最后去工厂拧螺丝了?
想当初我们父母那一代,技校还是个香饽饽。因为技校一般都是根据当地需求设立的专门型人才培养学校,毕业还包分配,学一门手艺那就相当于有了铁饭碗。但为什么后来不行了?
因为我们的教育要融入全球化。可以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是为了融入全球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大学的建立标准、学科设置等等都是全球标准那一套,因为教育也是一个国家的实力象征,大力发展高校对提升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但问题是,我们把大部分的资源都倾斜到了打造国家乃至世界一流高校上,“好大学才有才好资源”成为社会共识。于是大家更加追捧“好大学”,即使千军万马也要往里闯。
但是相对的,就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甚至把 直接推给了市场,这就导致直接服务于本土化的 ,变成了被高考淘汰后不得不屈就的末等选项。而这些职校出来的孩子们,又因为社会上对高学历的追捧,变成了别人口中不好好学习的反面典型。
而且工厂工资就一定高吗?看看工厂的普通技术工,每天加班加点十几个小时,也就五六千吧。干技术工人,人格和回报都得不到尊重,为什么要做?于是一个死循环就形成了。
那我们重视优质高校教育有错吗?没错,因为我们确实需要大量的高等人才,尤其是在我们国家发展过程中,这些高学历人才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我们的国家要转型,要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这就使得国内的用人需求方向发生了变化,国家现在更需要专业化、职业化的技术型人才。
但是现在的公办院校有几家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培出来的大学生,他们很难适应这种转变。你说 分流,那后续的实际保障措施能跟得上吗?
所以别说什么这代年轻人不肯吃苦去工厂,你看看有几百万的大学生在从事快递、外卖行业?快递外卖不辛苦吗?还不是相比起工厂,快递、外卖是高付出就有高回报的。说到底还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什么?这些头部高校培养的人才很多流向了海外,市场需要的专业型人才稀缺,而大部分毕业生就业难。
抛开这些事实单纯去批判这代年轻人,本身就是错的,因为问题的本质在于我们的教育体系出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