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3日,这天是西安中学高三学生们返校的日子。刚刚过完元宵节的学生们又恢复了紧张的学习状态,以备战三个多月后即将到来的高考。
身为高三学生的林嘉文同样也在为高考做准备,23日回校后他一如往常般安静刻苦,老师满意地看着这个年少成名却不骄不躁的“史学界新星”,同学们亦对与自己同龄却前途无量的少年艳羡不已。
晚上六点左右,林嘉文又在一个宋史研究群中与同好们讨论史学问题,向大家展现了自己对历史的独到见解。
晚上八点,已经回到家中的林嘉文和平时一样,服用完抑制病情的药物后便回房学习了。
晚上十一点左右,一名经常和林嘉文交往的老师收到了一封林嘉文发来的邮件。与此同时,在林家这边,林嘉文房中突然传来一阵异样的响动,林家楼下似乎亦有惊呼声发出。
感觉事有不对的林家人立即冲进了林嘉文的房门,然而终是为时已晚,映入他们眼帘的只剩那空无一人的房间,以及窗外浓重的夜色。
事发不久后,“史学天才”林嘉文自杀的消息便成为了热议新闻,还登上了热搜榜。关于林嘉文自杀的原因,网上众说纷纭,网友们或猜测与他的原生家庭有关,或认为这个少年是“慧极必伤”。这个林嘉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其自杀的背后是否有什么隐情呢?
自幼热爱史学,16岁出版专著后获学界关注
林嘉文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母、外公外婆甚至曾外祖父都从事教育工作,得益于家庭影响,林嘉文自幼便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到了入学年龄,林嘉文如父母所期待的那样展现了自己扎实的基础和优异的学习能力,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
小学时的林嘉文热爱读书,尤其是历史类书刊,对于儿子的爱好林嘉文的父母乐见其成,主动为儿子购置了非常多的历史读物,并经常抽空为儿子解答书中疑难。
此外,林嘉文还爱上了《百家讲坛》,据林嘉文的家人回忆,以前每到电视上播出《百家讲坛》时,林嘉文总会放下手头原本在做的事,然后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观看节目。
这些在同龄人眼中有些“枯燥”的爱好填满了林嘉文的整个童年,在他眼中,华夏灿烂的几千年文明史可远比动漫、游戏有意思多了。
很快,下至儿童历史读物,上至《史记》、《汉书》等正统史书,才上小学的林嘉文便已一一通读。到了初中时期,林嘉文已经有了自己明确的偏好:唐宋史和西夏史。初中的林嘉文在历史上已经有了一些连老师都为之惊叹的独到见解,身边许多同学也经常会向他请教一些历史问题,林嘉文俨然成了一个“历史小老师”。
看到这里,许多人可能以为热爱历史的林嘉文或多或少会有些偏科吧,其实不然,林嘉文在其他学科上仍然表现优秀,只不过在历史一门上尤其突出。
在林嘉文的微博中曾说过这样的话:“从小到大,只要在应试体制下的成绩不出太大问题,父母都会支持我的兴趣。”可见,林嘉文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现阶段该做什么,他的父母也非常支持儿子自己的选择。
时期的林嘉文对历史的了解和研究进一步强化,这时候的他已经比较明确的目标:报考北京大学历史系,未来做一名历史老师,并将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和见解编辑成书。
普通人和天才最大的区别大概就在于一个只敢想却不敢做,另一个不仅敢想还敢付诸实践。
刚上 的林嘉文自有了出书的想法后,便开始运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和假期疯狂汲取知识和编写书籍。
2014年6月,林嘉文的第一本书《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正式面世,林嘉文就此成为史学界炙手可热的新星,这年他才16岁。
连出两书饱受赞扬,平静生活亦就此被打破
在出版第一本书时,林嘉文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将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写给和自己一样爱好历史的人看,而非以自己的年龄为噱头博出名,林嘉文的父母也一如既往的支持儿子。
所以在出书之初,林嘉文与出版社约定不向外界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也拒绝配合出版社的宣传活动,于是这本书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过多关注。
不过,虽然热度不够,书在史学界的口碑却非常不错,著名宋史学家李裕民曾称赞林嘉文:“比我带出来的史学硕博研究生都要好。”
李裕民早前便因讨论史学与林嘉文结识于某网站,在得知林嘉文出书后既惊讶于原来之前与自己探讨史学的网友竟是个刚上 的年轻人,又惊喜于史学界又得一位新星。
在日常交往中,李裕民时常会给林嘉文一些建议,后来林嘉文即将出版自己的第二本书时他还破例为其写了序言,其中有一句话:“林嘉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见过最有才气的少年学者。”足见李裕民对林嘉文的期望和评价之高。
吸取出第一本书时的经验,林嘉文认为是自己之前的固执导致了书籍受众受限,为了让自己的书被更多人看到,他同意公开自己的身份,并配合出版社做宣传。
2015年《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也就是林嘉文的第二本书出版时,书和作者果然都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十七岁的 生作者,又有著名史学家的力荐,媒体很快嗅到了热点,一时间报纸、网络上铺天盖地都是有关这位“史学天才”的新闻,林嘉文的学校还专门为他举办了一场新书座谈会。
此后,林嘉文算是彻底远离了普通 生的生活,转而成为了饱受关注的“小名人”。学习优异、少年成名,林嘉文的未来看上去已是一片光明,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成名后的林嘉文并没有就此走上光辉万丈的“星光大道”,而是转身拉开了通往悲剧的大门。
年少成名获人艳羡,背后却是不堪重负日益抑郁
林嘉文刚上 时就得到了老师的“特殊对待”,他的 历史老师是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老师,在几次课中了解到林嘉文对史学的热爱和见解后,便经常与林嘉文讨论历史,甚至虚心请教这名才十几岁的 生。此外,出于对林嘉文的欣赏,每次历史课前老师还会余出几分钟让林嘉文上台做演讲。
然而,这些举动在老师看来或许只是对学生的喜爱和鼓励,可对林嘉文来说却成了被“排斥”的导火索。
的少年们对饱受老师青睐甚至成为“小老师”在台上“说教”的同学虽有羡慕,但更多的可能是不服和嫉妒。加上林嘉文为了出书经常独自学习和整理资料,其他同学眼中的林嘉文便显得“孤傲”、“看不起人”了。
久而久之,林嘉文开始受到同学们的“排斥”。自出书成名后,这种“排斥”便愈发明显,优秀会吸引其他人,但过于优秀往往会给别人一种明显的距离感。于是,林嘉文一面接受人们的追捧,一面却在面对无尽的孤独。
“媒体的炒作和怀疑,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林嘉文曾这样说道,对于他来说,成名的后果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想,也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林嘉文的父母很快便察觉了儿子的状态不对,经过心理医生诊断,林嘉文果然患上了抑郁症。但当时已临近高考,而且林嘉文表现出来的状态也相当稳定,林父林母虽然担忧,却也相信儿子在接受治疗后慢慢好转的。
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2016年2月23日这天,林嘉文终是早早地离开了他们。
看透现实与未来,深思熟虑后决定离开
林嘉文在遗书中写道自己一生已看透两件事:“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得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
未来和现实对林嘉文来说,早已被参透,再没了任何吸引力和意义。有心者又去翻看了林嘉文过去的朋友圈,发现就在一月,林嘉文还说过:“越发不明白自己这么拼是为什么,如果说是为自己,那就只能说是为拼而拼。”此外林嘉文还曾同家人抱怨过吃药给自己带来的副作用。
生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孤独和迷茫以及一眼看到底的未来不断折磨着林嘉文,让他在生与死的边界不断挣扎。遗书中,林嘉文表现得非常平静,对自己的身后事也安排得十分妥当,显然,离世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最终决定。
许多人可惜林嘉文的轻生,认为他若是没有想不开,那未来中国史学界必多一名大家,但也有部分人认为,林嘉文就是想得太开了才会寻短见。
人们提到“天才”、“神童”字眼时,总会不自觉想到“伤仲永”的故事,然而对于有些天才来说,“泯然众人矣”未必不是个好的结局,因为拥有超人智慧的他们承受和思考的问题往往比普通人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