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由教育部主管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 领域内最重要的内容,绝非儿戏!因此,“双一流”高校的遴选和考核标准一直都备受公众的关注。
近日,有网名在国家官方网站上向教育部咨询了“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遴选标准和建设、考核标准。他认为,“双一流”建设绝对不能没有“退出机制”,搞终身制不利于高校建设,绝不能像211工程那样,进入了就是一辈子,在建设时间内永不退出!实际上,211工程确实如此,自1996年211工程开始以来,仅有相关高校再次进入,没有任何高校退出的先例,既然没有退出机制,很多高校就有了“得过且过”的心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211高校在综合实力上还不如部分普通本科高校的根本原因。
这位网友认为,第一轮“双一流”考核的规则模糊不清,进入标准也模糊不清,只对部分高校做了“公开警示”的反馈,并未真正拉下来一批“双一流”高校。
教育部的回复
根据网友的咨询,教育部于近日在相关网站上也给予了官方回复,首先,教育部回答了“双一流”高校的遴选标准,根据教育部的回复,“双一流”高校的遴选跟任何大学排名和任何榜单都没有关系,新增的“双一流”学科必须要切合国家目前的实际需求,此外,这个学校在该学科内要有一定的研究实力,水平要出色,否则,又怎么可以担当“双一流”建设的大任呢?以山西大学、湘潭大学为例,在国家大力发展基础学科的背景下,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入选也在情理之中,而浙江工业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未在其中,也很好理解了。
在“双一流”考核中,教育部再次宣扬了“动态调整”的机制,即“有进有出”。这已经不是教育部第一次提到这个词,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教育部已经多次提到“进出有序”的字样,也就是说,没有退出,是不可能的!
上海财经大学的应用经济学被撤换
我们来分析一下教育部的言辞!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有部分高校并未达到预期的建设效果,因此,为“激励督促”这些高校,教育部给予这些学校“公开警示”的评价,以此来证明“有进有出”的政策?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在2017年公布的一流学科名单中,这个学校的“双一流”学科是“统计学”,然而,在第二轮学科遴选中,该校的“统计学”直接被撤换,而不是“公开警示”,“统计学”一级学科直接被换成了“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这是为什么?难道不是建设太差就“动态调出”吗?
再以安徽大学为例,该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在首轮建设中的成果不明显,因此,直接被“公开警示”,诸如此类的高校还有宁波大学、辽宁大学等,为什么?难道“调整出来”的意思不是撤换学校?而是撤换学科?
教育部的官方回复
如上图所示,教育部承认了这个规则,若成效不明显,将作出调整,原学科“撤销”,警示学科和调整后的学科将在2023年再次接受评估,也就意味着,评估公开警示并非最差的结果,直接撤换掉才是最坏的结果,离直接调整出来还有一个撤换学科的步骤,而哪怕是到了撤换学科阶段,还有再次接受评估的机会,因此,哪怕是“动态调整出”,也不是“立刻”调出!
网友的关心不无道理,但是,国家政策绝非儿戏,朝令夕改更是不可能!“双一流”高校拥有更多的发展资源,她们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更强,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她们在“双一流”学科内也不一定是最强的,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他们的综合水平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双一流”建设哪能通过几年的时间就能立刻显示出来?大学建设切忌急躁,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应该戒骄戒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