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鸡娃家长“鸡娃”的程度,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过,华夏本土的哲学告诉我们:物极必反。意思是一个现象如果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后,就会走下坡路。
比如教培就是例子。2021年以前,整个社会最赚钱的行业,教培业算是其中之一:从北上深杭到十八线小镇,只要有学校的地方就有补习班。
终于,登峰造极的教培行业在2021年遭到了整顿。不过,教培行业被整顿起初,鸡娃群体却依旧士气高昂。甚至很多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家长选择赤膊上阵:即考教师资格证,自己亲自给子女辅导。不过,鸡娃在2022年的秋季,似乎已经出现了降温迹象。
1、鸡娃的发展
起初鸡娃大体上是80年代的时候,大城市家长的专利。小城市、村镇的家长还真没有鸡娃的概念。不过,到了本世纪以来,鸡娃逐渐在基层社会蔓延开。甚至那时候的很多杂志,对鸡娃也持有默许态度。甚至有的杂志还声称:穷人想要翻身,唯一的指望就是依靠下一代。其实那时候是2005年,起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本小编还没觉得有啥不妥。但时隔这么多年,回想起来,似乎这话有些让人感到难以接受:为了穷人自己不努力,反而要“吃子孙饭”?
其实个人怀疑,之所以本世纪以来,鸡娃程度一浪高于一浪,都是基于这样的心态。
不过,随着社会发展,结合当下的鸡娃情况,个人觉得,鸡娃热的退烧,应该是大势所趋。
2、理性培养子女
很多人在经过漫长的鸡娃之后,落了个身心俱疲的结局:比如前几年,有普通人家把子女送到较好的学校,并且为此背负巨大的债务。但是最终,高考结局几乎让当事家长表示无法接受:自己的子女高考居然只考了个大专——如果早知道就考个大专,那也不用鸡娃啊!毕竟当下,大专还真没听说有考不上的。就算是没读 ,也可以初中毕业三年后,以 同等学力的社会考生名义参加高考,考个200分就可以选择读大专。
事实上,这类现象还真不是个例。因为读书学习并不是拼努力就可以的,还可以拼天赋。只不过,很多教培机构为了哄骗家长手里那点可怜的散碎银子,于是故意抹煞人和人之间的天赋差异,灌输家长:只要努力鸡娃,每个孩子都能上清华北大,都能成为牛顿和爱因斯坦。
不过,现实无疑是很打脸的:有时候天赋好的孩子付出3分努力,其成绩可能就碾压资质差孩子的12分努力。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意识到:在子女不具备出人头地,成为顶端考生的天赋下,盲目鸡娃,其代价就是子女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破坏,同时,自家的钱财也被消耗殆尽。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选择理性培养子女:那就是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来做出要求。比如自己孩子上限就是个二本水平,因此不奢求子女能考211.自家子女读个大专都勉强,也自然不奢求能考上二本。
这其实也是一种和解:和自己和解,也和子女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