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就有“名师出高徒”的说法,通常情况下,名师教出来的学生,成才的比例远比普通老师要高很多,这也是为何名师云集的名校被追捧的根本原因。
但很多人并没有看到事情的另一面,那就是那些高徒自身的实力。事实上,这些高徒本身的素质极高,至少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
古代的名师也并不是什么学生都教,他们也会挑选那些资质出众的学生成为自己的弟子,这和我们现在名校掐尖招生几乎如出一辙。
当名师遇到资质出众的学生,二者必然会碰撞出火花,学生的成才率也会大幅度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也完全符合逻辑。
那么,如果名师教导普通学生,乃至差生,是否也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成绩呢?有这么2个例子应该很能说明问题。
l名师教不了自己的孩子
王老师是上海某顶级 的名师,以前在补习班兼职的时候,他的课程一放出来就直接秒光,受欢迎程度之高毋庸置疑。
从教多年的他教学水平也确实很高,蛇形分班的前提下,他带的2个班均分要高过年级均分3-5分,且非常稳定,这足以证明他的教学能力。
然而这位名师却辅导不了自己读小学的儿子数学作业,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父亲,他都付出了足够的耐心,一遍一遍地给孩子讲题。
然而孩子就是不能明白他讲解的知识点,有一次孩子一直搞不懂一个知识点,让父亲讲解了几次还不明白,只能让孩子去学校问他的老师,但孩子问他,你不就是数学老师吗?
这位名师当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这句话,事后对自己名校的学生提起这件事时无奈地自嘲,孩子的这句话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l已经讲过很多遍了,怎么还不懂
相信很多学生都听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这道题已经讲过很多遍了,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做错?你们上课都在做什么?
确实,老师说的是实话,题目确实讲过很多遍了。但问题在于学生一直就没有听懂,不然不可能有这么多人同时出错,总不可能都上课走神吧?
老师的认知是,这题讲过的,学生的认知是,一直没听懂。这当中存在着一个理解力的认知差异,这是这种差异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学生或者说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教和学之间出现了脱节的现象。
以上2个例子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名师并不是万能的,如果说他们对于一些资质出色的学生有极大的加成作用,能大幅度提升他们的成绩。
那么他们对于普通学生的加成作业就相当有限了,因为他们习惯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那些普通学生,至于差生,效果就更差了。
那些天赋出色的学生,对于名师的讲解心领神会,一点就通,这是建立在他们超强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上。
而普通学生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这不是多讲解几遍就能解决的问题,是讲解的思路或者模式出现了问题,名师的这套教学体系只适合特定的学生群体。
这个问题基本上无解,除非名师重新调整他们的教学模式和讲解方式,然而多年形成的教学风格要改变极其困难,同时也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同样,普通教师去教那些天赋出色的学生,也相当尴尬。这倒不是老师讲的学生听不懂,而是老师教得太仔细,太基础了。
这对于那些学霸来说,完全没有必要。他们需要的是讲解题的思路,以及拓展和提高,基础的部分他们完全不需要讲解。
普通老师的授课方式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无疑是浪费时间。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学霸会在一些课上做其他作业的原因,因为老师的讲课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没有意义。
写在最后:
老师和学生,存在着一个匹配度的问题。水平太高的老师,教不了普通学生,因为他们无法理解普通学生的思维模式,也不知道哪些地方他们容易卡住。
对于他们来说,很简单的问题,他们本校的学霸也确实可以轻松地掌握,但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却一点也不简单,甚至可能是完全无法理解。
老师觉得,我都讲了这么多遍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还不懂呢?学生觉得,老师我真的没听懂,也理解不了。这种认知的偏差,会让双方都非常痛苦。
更为难的是,这种偏差不是可以通过努力来解决的。学生的天赋固然无法改变,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模式也很难调整,要形成新的教学体系不但难度大,也不现实。
有的学生属于基础差,有的学生是不够努力,也有的学生是理解力不够强,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普校的老师远比名师经验丰富,也更有办法。
名师虽好,也未必就适合所有学生。事实上,老师和学生存在一个匹配度的问题,匹配度越高的组合,其教学效果就越高,学生的成绩也就越容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