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

近期多所高校发力文科建设,对此,不妨从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来认识——新时代呼唤“文科振兴”

多年来,文科似乎成为大学里不太受重视的学科之一。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无论是在创建“双一流”的征程上,还是在实现大学最根本的育人使命上,人文社会科学所提供的滋养都必不可少。近期,多所高校对文科院系进行调整,发力文科建设。大学推动文科振兴,意义重大,不仅是为了文科的发展,而且能有效促进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那种以为文科振兴会忽视理工科发展、忽视科技人才培养的认识是片面的。对于文科振兴与科技人才培养的关系,要有全面的认识,要从科技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来把握。

文科振兴关乎科技人才战略视野的开拓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具体内容与重要动力,看待科技发展不能脱离人类的视角、文明的视角、历史的视角。16世纪的意大利是近代以来全球第一个科学和人才中心,正是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当时的科学大发展,哥白尼、伽利略、达·芬奇等一大批伟大科学家都是基于探索人类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基于思想文化大解放的时代背景和需求发现了许多科学新知。

科技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科技知识的传递,而且需要培养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科技史演进、科技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与能力。从大学科技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往往从科技史入手是基础的出发点,而服务于社会进步是落脚点,把握好这两头,科技人才的成长就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相反,如果不具备历史视野,不了解社会需求,只能是单纯传承、复制已有的某个领域的学科知识,就很难把握科技进步的内在规律,更难以找到科技创新的突破方向。

从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时代发展需要来看更是如此。创新驱动发展的当代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这种创新人才必须具有洞察时代趋势、把握国家需求的战略视野,不能仅仅在封闭的专业圈内“自循环”,更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体从小学科发展中受益的“自娱自乐”。大视野才能产生大突破,大突破才能产生大人才,对于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来说,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基本规律。大学文科的振兴,可以打开青年科技人才的历史与社会视野,深化青年科技人才对专业学科发展规律与自身成长方向的认识,其显著效应是内在而深刻的。

文科振兴关乎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创新能力或者创新能力不高都不是成功的科技人才培养。从人类近代以来伟大科技创新者的特质来看,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并善于在不同学科间打通、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无疑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特点与共同组成。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现代脑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创新往往源于激情驱动下的直觉思维。从以猜想为始的形象思维,经由大跨度的联想思维,到以论证为终的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规律。显然,大学文科的振兴,人文、社科、艺术等领域的学科熏陶,可以防止青年学子陷于单一学科中、单一思维习惯中,更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是当代中国发展乃至世界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理解当代创新的概念,从其提出者熊彼得开始,就强调不能把创新仅仅等同于单一的技术概念,而是要作为一个经济概念,换言之,只有技术转化为社会的应用才能成为创新,仅有技术的发现只是发明而不是创新。对当代科技人才来说,只有培养更复合的社会知识、经济知识、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基于社会与市场的科技成果产出。

文科振兴关乎科技人才价值伦理的坚守

当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改变是巨大的,特别是各种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生物技术、核技术的发展,已经完全改变了社会景观。在以技术驱动为突出特征的当代社会,如果不对技术发展的基本规范进行把握,就可能带来技术滥用,扭曲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科技与社会研究、科技伦理研究等愈发成为大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研究的重点。

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科技在国际竞争力提升中的关键作用,许多国家的科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都出现了过度重视理工科而忽视文科的现象,对科学的理解简单理解为自然科学而忽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为此,在本世纪之初,日本学术会议发表了题为《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与重要性》的声明,批评了这种狭义的科学概念,强调了文科的独特作用:“人文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为研究对象,必定要考虑人们的动机和价值判断。因此,无论是构建可持续发展乃至循环型的社会,还是在生命科学中面对克隆人、转基因食品、产前诊断、基因个人信息等问题,无论是思考信息技术带来的光与影,还是处理现实社会的各种纷争,在设计解决这些问题的综合性方案时,都应该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

事实上,大学不仅是应用型知识的生产者,也应是人文型知识的传承者,前者解决有用性问题,后者解决有益性问题。大学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应坚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并重,才能为人类文明传承与社会福祉增加提供更加完善的知识与人才。从一定意义上看,大学的文科振兴也是在过度重视理工科情况下的一种“纠偏”,有助于超越片面的“文理二分法”,克服“理科有用、文科无用”的偏见,实现知识生产的融合与人才培养的复合。

文科振兴关乎科技人才人格完善的实现

大学文理分科的现象是在19世纪才逐渐清晰的。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只有“有用之学”(神学、法学、医学)和“自由之学”(博雅教育)的划分,没有文科、理科之分。之所以出现这种学科划分,主要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产业革命的出现,技术引领了产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成为历史进步的主要驱动力,而人文则主要保持对技术的反思或约束,成为与技术愈发不同的学科。

在文科、理科划分出现后,理科始终占据人才培养的优势地位。从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个人收入来说,理科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始终占据着更多优越性,在中国也出现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俗语。但与此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也出现了科技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进而导致只“成才”而不“成人”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中出现大量能力问题、性格问题、价值观问题等现象。在20世纪中叶,梁思成就敏锐地发现这一现象并发出了走出“半个人的时代”的呼吁,希望青年学生关注人文素养的缺失问题,打破文理分科,实现全面发展。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美国许多大学开始推动“通识教育”,希望改变人才培养中理工科过强而人文社会科学过弱的问题。

进入当代社会,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显著力量,也成为青年学子投身的学科领域,这时也出现了许多能力不健全、人格不健全的问题,引发普遍关注。为此,许多大学都进行了学科、课程等方面的调整。因此,文科振兴对于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可以让人格更加完善、性格更加健全、情感更加丰富,进而实现人的健康成长。

大学文科振兴的现象是回应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自觉行为,也是推动大学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对于中国在新时代新征程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形成的良好创新人才成长生态,必将为中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