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牛伟坤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接下来教育应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又该如何去适应这些变化?”这次政协会,来自教育界的市政协委员、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带着问题和思考而来,他期待着在与其他政协委员的讨论中,进一步完善、细化这些问题的答案。
李奕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定位是,要统筹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这也意味着,教育的地位从重要的民生工程提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这个调整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激励,也是压力。”李奕将视野拉向未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现在课堂里的学生将成为国家建设的核心力量。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心理和技能本领是不是足够强,都将取决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供给。”
在他看来,优化教育供给可以从多个维度出发,比如供给的内容、供给的方式、供给的策略等。从供给内容看,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仅仅靠教材、靠校内已远远不够,多元化的社会资源都应尽可能多、尽可能好地纳入到当前的大中小幼教育体系中来。“要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儿,关注城市的发展,关注国家的变化,同时让他们学会处理个人和同伴的关系,个人和家庭的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等。”李奕拿政协会议举例,“委员们建言献策的过程就是我们大中小甚至幼儿园最鲜活、最真实的教育资源。孩子们可以在远程的观摩过程中,深化自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认识,学会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在供给策略上,李奕认为将来也大有可为。他说,传统的供给策略是“老师讲学生听”,而“学生讲老师听”“老师带着学生听”都是值得尝试的方案。“教育供给侧结构的调整不应该仅仅是个理念,而是要依靠制度化的措施来落实。”李奕认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和老师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他们要扩大自己的资源观和环境观,要有新的视野、新的担当和定位。“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纳一切有益的资源,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磅礴的力量。”李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