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心理学视域下的应试教育|妈妈, 时间真的会证明一切么?

“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多么提气的诗词,这也是中国将近三亿在校生家长规劝孩子好好学习最铿锵的语句。

随着我国发展、科技腾飞,让信息流通更加便捷高效。某高校毕业生年薪千万、某高校学生创业团队已计划上市,诸如此类的新闻铺天盖地涌向三四线城市,涌向县城乡村。

这些“加工过”的新闻让本来教育资源薄弱的三四线城市家长更加坚定了自家孩子必须要上大学、必须要学习好的决心。

为什么要讲三四线城市的家长,难道家长和家长会因为城市不同而有区别么?客观的讲,是的。无论哪里的家长,教育孩子的初心是一样的,但是初心的产生和教育观念的养成是不同的。

01#

未来风险防控

一线城市由于经济的发达,使得整体工作强度和压力很大,一线城市的父母每天生活在压力中心,所以她们更能感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和不确定因素,她们的教育观念更多是一种对于孩子未来风险的防控。

名牌大学的履历对一线城市家长而言,代表着自家孩子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增加一张底牌。她们在应试教育的场景中是焦虑的。为了掩盖焦虑普遍不愿认可自己也在奉行应试教育。

她们的观念更多是:因为经历过社会的残酷,所以把未来的弱肉强食尽收眼底。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孩子没办法拒绝这些掺杂着父母人生阅历和能讲出万千道理的安排,只能表现出不满和不理解。

父母会用一个四海皆知的道理:时间会证明一切。这个道理是讲给孩子听的么?不是!这个道理是家长来宽慰自己的。高学历家长普遍会缺少和孩子的共情,这些家长对于共情的理解就是和孩子讲道理,讲到孩子认同、屈服。

其实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无法理解这些道理,人生观的养成是一个伴随成长和经历的过程。但孩子可以共情到家长的情绪:愤怒、无奈、不满。孩子只会针对这些情绪来应激处理和家长之间不能达成共识的部分,内心只渴望着沟通快速结束。

当然家长们可以选择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做一个“独裁”父母,等孩子以后有所成,便会回过头感念父母曾经为她做过的一切。但是这个观点里忽略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孩子性格的养成。

性格受环境因素影响巨大,可能等不到长大,孩子的性格就会向懦弱和叛逆两个极端发展。这也是很多自我感觉有科学方法论的家长不理解的地方:我的孩子不愿意和我交流,空有一身本领却无用武之地。

02#

认同与坚定

而反观三四线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试教育对于家长而言是一种渴望和一种希望。同比一线城市在焦虑中挣扎徘徊的家长,她们更愿意发自内心表达对应试教育的认可。

笔者曾在算不上几线的小县城开展教育工作,后期工作调动到北京。在那个县城遇到过很多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是非常坚定的家长。他们对城市的生活充满着向往,殷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向他们一样,坐在办公室里,切身去感受时代变化。

由于县城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这些孩子学习成绩普遍不是很理想。并且在学习方面,家长不能给学生提供很多辅导,也不会去和孩子讲道理,更不需要去共情。本着一心赤诚想让孩子好,让孩子走出贫瘠的土地。

如果孩子不能理解,除了两句:“长大以后你就懂了”、“我都是一心为你好”以外,可能就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老套路。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他人情绪的感知都是一样的,这些父母会带给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

久而久之会有孩子变得敏感而自卑,小小的年级背负着父母诺达的希望,压迫是可以反抗的,但是面对全身心不求回报的压力,怎么反抗?反抗会被扣上不孝顺的帽子,逃避会迎来父母“反正我已经尽力了,以后你也不要怨我”的无奈。

应试教育因为教育资源的参差不齐,做不到绝对的公平,但是它的模式可以算是相对公平,给了很多孩子向上的机会,也给了很多有梦想的孩子龙门一跃的可能。

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不管是有丰富阅历、高收入、高学历的家长亦或是兢兢业业、地里刨食、不善表达的家长,都不要被应试教育本身所误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