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即将卸任政协委员! 关于我国教育事业, 他们有几句嘱托给新委员......

编者按:

新一届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应本刊之邀,即将卸任的部分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特别写来自己的教育关切,字里行间,情切切意执着。希望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们能够持续接力,不断推进我国教育迈向新境界。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吴昌德:

十三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读书群,曾连续2期举办“科普走进生活”专题读书活动,委员们讨论交流热烈深入。比较集中的意见和建议是,应当加强青少年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养,不断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因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加强全民科普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青少年科学素养提高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才能有坚实可靠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提升全民族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全国政协也对这方面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委员们的不少意见建议被中央和国家机关采纳,加强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教育培养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我这几年参加专委会组织的调研考察和读书活动了解的情况看,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系统教育工程,仍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比如,提高科学素养需要学习必要的科技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三者之间如何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小学、初中、 、大学的科技知识学习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培养怎样科学衔接、接力升级?科技知识的学习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科学知识又分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两大门类,技术也有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两种要求,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的学习怎样合理安排、恰到好处?现在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各类科技馆和科学家生平事迹展览馆,如何更好地把校园资源与社会资源统筹利用、充分发挥其功效作用?

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从中央到地方多个职能部门、需要从国家政策法规层面统筹研究解决。期待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能够持续关注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拿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提交更多高质量的提案,为推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作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十二中联合总校总校长李有毅:

我期盼委员们能继续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好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以及 教育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和进一步开展国际化教育。实现这些目标,需要面对诸多复杂的问题和矛盾。只有迎难而上,认真研究,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目标才能实现。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做好三件事:首先要培养“对”的人。就是要根据时代需要确立和校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责任在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帮助每一位学生唤醒潜能,发展优势。其次学校要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和教育观。再次创新人才培养要根据学校自身的资源和文化特点,走出一条具有文化特质的学校自主发展和品牌的建设之路。这需要我们高擎中国人拼搏进取的精神火炬,要有超越时代的眼光,对国家和世界教育要作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

如何改进我们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就 而言,大致总离不开规模、公平、质量与效益四个方面。从世纪之交算起,我国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在规模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全球第一的 大国。过去10多年来,开始强调内涵发展,强调质量与公平,但时至今日,似乎还没有找到一条令人鼓舞的途径。

一直以来,我们以为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抓手,其蕴含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潜力,也的确带来十分美好的憧憬。近两年,教育信息化升华为教育数字化,如何体现这个老话题在新时代的新意,是我们要迎接的挑战。怀进鹏部长就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我对其中的一个新提法,即要牢牢把握“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的工作理念,很有共鸣,以为那就是要解放思想,就是要着力在体制机制改革,在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要让过去20多年来在网络建设、资源建设方面的成果,在我国教育事业上发挥更大更深刻的作用。

21世纪已经过去20多年了,现在再谈信息化、数字化,我们不能再只是满足于演示性的“同上一堂课”之类的效果,而是要讲那样的效果如何能成为可持续的实践。我们也不能再只是满足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在线聚集,提供共享的潜力,而是要讲那样的资源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些都涉及方法创新和组织制度的创新,需要各个层面的思想解放。我以为创新的一个方向,在于多样性。各种政策要鼓励而不是限制多样性,不仅鼓励目标的多样性,还要鼓励路径的多样性,当然也要有评估评价的多样性。

西京学院校长任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为民办教育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引导规范、分类扶持、高质量发展也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总基调。

《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先后颁布实施,国家层面基本建构了促进民办教育分类发展的法律基础。各级各类民办教育通过结构调整,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变化,民办教育整体发展良好。

如今,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不仅解决了我国教育供给的数量问题,同时为教育多样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上,民办教育均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但还要清醒地认识到,适应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相应政策和举措还不够完善。在民办学校结构调整、分类指导中仍然存在“一刀切”以及歧视性政策,在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专项支持等方面,实质性的扶持政策还未明确,在落实非营利民办高校学生享受国家公共财政教育支持、缩小非营利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教师福利差距方面还需要继续推动,持续发声。

新时期的民办教育,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甚至有些民办学校还要面临生存危机。学龄儿童总数的下降,将带来教育行业的竞争加剧,退出或停办也将是民办学校未来要面对的新问题之一。

期待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能够持续关注民办教育,保护好宝贵的民办教育资源,引导民办学校分类发展,支持高水平民办学校建设等深层次问题,深入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承志:

我希望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能继续关注劳动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与完善,为构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融合式深度育人体系,持续建言资政,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抓手效能,为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加速中国式教育的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在体系设计与顶层推进上持续出良策。2020年3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22年教育部又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提供了顶层框架和行动指南,但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新时代劳动教育迫切需要政策和实施层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断地破解制约发展的难点和堵点。

在劳动教育深化方面出实招。目前,我国劳动教育实践处于浅表教育层,尚未进入深度教育层。存在质量效益不高、育人功能不强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学生身体参与多、心灵感化少”“走个形式多、产生实效少”“学生被动参与多、主动喜欢少”“单一劳动多、融合其他育人的少”“劳动技能成果多、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成果少”等现象,其根源是对劳动教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具体实施不到位和育人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原因所致。希望在推动劳动教育的政策制度、监察评估、教育评价、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晔:

融合教育是指将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它强调的是给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融合教育在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特殊教育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已经形成了以随班就读(融合教育)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目前有很多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近期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教育部印发《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中都明确提出了融合教育任务、目标和要求。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特殊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融合教育也迈上了新台阶。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等不尽相同,融合教育发展也存在着不均衡、不充分问题。

融合是残疾学生的出路,融合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未来,融合教育需要在以政府为主导、普通学校为主责、社会共同参与上发力。融合教育的推进,是一个以普通教育变革为核心、以支持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辅助的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过程。推进融合教育,提升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残疾儿童少年在开放、和谐、包容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我们永远在路上。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

我希望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能持续关注教育评价改革,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整体规划,重点突破。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以强化国家课程方案实施为重点,建立制度性的教育督查机制。课程方案体现着国家意志,体现着教育方针的要求,是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否坚持立德树人的追求,关键的一条,要看是否忠诚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当前 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对国家课程方案执行不到位、打折扣,教育评价要盯紧这一条。对普通 执行课程方案情况建议重点查三条:

能否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每天大汗淋漓地活动一小时,其他问题包括心理问题都可以得到纾解。

国家必修课程艺术学分必须达到6学分,也就是说高三必须开艺术课,每周一节艺术课。这一条全国 能够做到的比例很低。

劳动课每周一课时。要把一个区域内 执行国家课程的到位情况,与对地方政府的督导督查联系起来,以评价引导地方政府关注 课程方案的实施。我始终认为这是贯彻方针、依法办学最关键的一条。

第二,以强基计划内卓越工程师素养的考核为突破,引导 转变育人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已经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的贯通培育体系的构建,关键的堵点是缺少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在内的工程素养考核评价机制。要在强基计划的考核范围内,考查学生的制作制造、创新创意能力,引导 阶段的学习方式走出单一刷题增分的误区,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创造的能力。要同时启动“工+医”“工+农”的专门人才选拔,引导 生增强对卓越工程师的职业向往,立志为实业兴国而努力学习。

第三是要高度关注打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旗号的新一轮生源竞争、掐尖儿拔尖儿的回潮。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扰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态势,不能引发新一轮生源竞争向下延伸,不能挑起加剧教育内卷。要引导 打实拔尖创新人才崇高的志向、宽厚的基础、浓厚的兴趣、突出的特长。

天津市教委一级巡视员孙惠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2023年,我们要沿着这样的目标多做文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是义务教育法赋予政府的法定职责。整体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优质均衡才是完整的。让孩子们不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能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都能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我们的愿望,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路虽远,行将则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为此,希望新一届委员们还要驰而不息、踔厉奋进。

中国 学会副会长管培俊:

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对新一届全国政协和新任政协委员致以最良好的祝愿!也希望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从不同角度继续关心关注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献计献策。建议继续关注促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发展,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公平与高质量教育的紧迫需求;继续关注推进教育领域特别是 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学者的创新活力;更加关注 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促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着力关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有机结合,为破解“卡脖子”与“卡脑子”问题作出更大贡献;更加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超常儿童教育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行不悖,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继续关注教师编制、教师补充、教师资格准入把关、教师待遇、教师发展,呼吁教师法修订真正直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早日成行;希望委员们继续关注师范教育,守正创新,建设高质量的开放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持续在学校教育、教师教育、社会教育、干部教育中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落到实处;继续深入研究解决教育评价和教师考核评价中的“五唯”问题,坚决反对教育领域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深化人才强校、人才强国战略,不拘一格降人才,以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建设教师人才高地;要特别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 发展,在乡村振兴与西部开发中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倾向。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将为科教兴国、教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原文刊登于2023年2月22日《 人民政协报 》第 9 版教育在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