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震怒! 北京两教师挑动全班霸凌7岁小女孩, 视频流出竟有人无脑支持?

视频里,两位老师气急败坏地批评着一个一年级左右的小女孩,班里其他同学也顺着老师的话指着女孩骂“讨厌”,催她去罚站。

“让你妈看看你的德行!”

“去滚!起来!”

“你看你都激起民愤来了!”

“废什么话呀!”

“行了,你是让全班同学都讨厌你是吗?”

两个成年人对一个懵懂幼小的孩子毫不留情地霸凌。

而这一切的原因,不过是刚刚老师给表演诗朗诵的男同学录像时,坐在第一排的小女孩因为觉得声音太大太吵,有捂耳朵、回头等自然反应。

朗诵声有多大呢?只有小女孩一个人捂耳朵吗?

出于某些原因考虑,我们没有选择最初在家长群里疯传的那条原始视频。

当晚六点半,学校发布“情况通报”,确认视频属实,并表示已经停止涉事教师的工作,并为学生们安排了心理教师。

向上滑动查看图片

一石激起千层浪,评论区大多数人都认为老师做法有欠妥当,不过也有声音提出这样的做法很常见,没什么大问题,甚至有人觉得老师做得对。

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两种声音?这三四分钟又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怎样的影响?

被孤立的个体 vs 被怂恿的群体

可以说,视频里所有的孩子,都是受害者。

那个手足无措的小女孩,首当其冲。

原始视频里,两位老师足足骂了她四五分钟,指责劈头盖脸,连个反驳插话的气口都没有留。我们这些成年人尚且听不下去,更何况当时那个被逼到所有人对立面的小女孩。

她不过才七八岁而已。

早上出门时还打扮得漂漂亮亮,精致得活像个可爱的小洋娃娃,大概满心都是对新年的期盼与欢喜,转眼就被往日尊敬的师长指着鼻子骂“滚”,可能刚刚课间还在和她分享卡通头绳的小伙伴,此刻连声说“讨厌”。

她眨巴着大眼睛,一脸委屈,却没有哭闹,好不容易支支吾吾了几个字,就又被老师厉声一句“废什么话”堵了回去。

愣在座位上,大概是因为已经被这阵仗吓坏了,直到老师直接上手拖她起身,又推她换到不会被录像拍到的靠边座位,这场霸凌方休。

但给女孩留下的疼痛与伤害,恐怕远不止此——她太小了,小到还没有学会反驳老师,小到很难不相信老师的话。在这样悬殊的力量差距面前,她被老师推来搡去,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谈什么“质疑权威”未免太过奢侈。

这几分钟带来的孤独感、恐怖感、不安全感,以及对自我的否定、怀疑,甚至该如何与强权相处、与同伴相处,都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她和爸爸妈妈、和心理咨询师花费无数心力才能解决的难题。

同样受到伤害的,还有班里其他同学。

一方面,他们在无意识中接受了老师的暗示和怂恿,被鼓励着孤立、霸凌女孩。“人多可以欺负人少”“地位高可以欺负地位低”像一颗变质腐烂的种子,被悄悄埋到心底。

另一方面,孩子们看似是主动站到了老师阵营,但此刻,年幼的他们心里到底有多少恐惧,我们稍微想想就知道。“不听老师的话就会被羞辱责罚”,孩子天性里自带的正义、友善被彻底压抑,附和老师也不过是为了自保。

教育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曾说,现在10岁上下的孩子,到2035年大约25岁,正是完成“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但如果靠视频中两位老师这样教育方法,别说培养出国之栋梁,连基本的人格健全、心理阳光都成奢望!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两位老师到底错在哪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明确指出:

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第五十二条指出,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为错误一,两位老师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捂耳朵和回头这两个动作,说破天也就是芝麻大点的事,真的有必要上纲上线吗?

老师们觉得孩子没有集体荣誉感,这也是出于成年人的主观评判,又把捂耳朵和回头,脑补成对老师和班级同学的攻击,基于此的指责甚至像是一种偏执的报复:

因为你破坏了我的完美幻想,所以我要惩罚你。

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这是两位老师第二个错误,缺乏宽容和善良,而这恰恰是教育者最基本的素养。

错误三,作为成年人,她们对自己不够诚实。

两位老师希望呈现孩子们整齐划一、乖巧听话的场面,为的是彰显自己能力卓越、令行禁止,一旦这部分夸大自体被挑战,她们就会觉得自己没面子、没能力。

因为内在自我不够强大,所以才幻想可以控制别人、控制一切,才没办法面对这份无能感,像烫手山芋般亟需转嫁出去,可是转给谁呢?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给出答案:

领导骂下属,下属打孩子,孩子踢猫——转嫁给更弱小、更无力反抗的对象即可——为什么要捡弱小的欺负?因为强大的惹不起呀!

表面上看只是坏情绪的传染,其本质是等级、强弱分明的社会关系链条。有人给这种充满“示众”“凌辱”意味的教育方式叫好,恰恰就是早已认同恃强凌弱的强盗逻辑。

他们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是主动忽略了这种权力关系的不对等,不然怎么就敢欺负孩子?回手甩领导一个耳光试试?想必这样的人遇到权力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立刻就开始谄媚、跪舔了

坏情绪背后,往往是没愈合的伤口

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这一部分最需要觉察:

为什么孩子捂耳朵、回头,作为老师就会产生强烈的失控感、无能感?

因为我们往往把自己的价值局限在“工具价值”上,而不是“存在价值”。

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了用考多少分、赚多少钱、下属和孩子听不听话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事实是,一个人存在本身就有价值,我们站在这里就值得被爱、被尊重。

可惜,大多数人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过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于是只学会了用条件苛刻的工具性价值来衡量自己。

这是第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为成年人,我如何衡量自己的价值,以及我是否真的具备稳定的自我价值判断体系?

第二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为成年人,我为什么会对别人一个并非故意针对我的小举动都反应这么大?

我们当然可以对孩子和身边的人抱有期待,期待落空时也当然可以失望,但重点是,我们如何处理这些失望,是顺着失望去解决那些真的“和我有关”的问题,还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直接把坏感觉投射给别人?

莫说孩子的大部分行为表现根本不能称其为“问题”,就算孩子真的出现问题行为,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该思考的也不是怎样才能改造孩子,而是为什么看到孩子的某种行为我就无法自持地焦躁生气。

这两种思考方式的差别,可能就是无明的教育者和智慧的教育者之间的距离。

第一,孩子不是我的名片,更不是我的成绩单,我们是彼此独立的个体;

第二,育儿永远先育己,孩子有问题?先反思自己。

生活不是怀揣浪漫情怀就会变得更好,在朝着一切向往的事物去靠拢的过程中,我们为人父母,总是要做许多许多的努力。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努力不会白费,我们的时间花在哪里都是看得到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