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豆瓣网友分享了自己硕士毕业后,
36岁重新高考,转行学医的经历,
上千条评论满是艳羡和敬佩:
“做了我想做却没勇气做的事。”
重回校园,学习一门新专业,
是很多人工作后的愿景。
在小红书上,
“社会高考生”的话题获得了超过200万次浏览,
但只有少数人,真的迈出了这一步。
一条和3位工作多年之后,
选择辞职,再次高考,
重读本科的人聊了聊。
:鲁雨涵
▲
一家付费自习室里,正在学习的社会人
魏学斌 男 45岁 现居北京
1996年第一次本科 自动化
2015年第二次本科 中医
第二次读本科的时候,我已经快40岁了,是已婚未育的状态。
我的同班同学基本都是应届生,他们也会好奇,尤其听说我以前是985毕业的,搞计算机这行,收入又很高,都会问我:那你为什么要重新来读书?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兴趣的转移,或者说工作10年,我终于找到了又喜欢,又能给我带来成就感的事情。
▲
魏学斌的第一份本科毕业证书
▲
刚毕业的魏学斌
我第一次毕业是2000年,重庆大学的自动化专业。那是中国计算机行业刚刚开始兴起的时候,时代机遇很好,我顺理成章成了一名“码农”。第一份工作是在山东潍坊,后来辗转了三家公司,最后搬到了北京。
码农的工作对我来讲是很枯燥的,我也发现我的一些朋友,是真的喜欢写程序。但是我干了十几年,我都没有觉得这个东西特别吸引我。
我待的最后一家公司,也是一家上市公司,巅峰期的员工达到5000多人。我作为早期加入的员工,而且有985加持,竟然连小领导都没混上,我可能真的不适合这工作。
兴趣缺失加上职业瓶颈,我对这个工作慢慢就倦怠了。
▲
魏学斌自学的中医书本上满是笔记,已经读了十多遍
做IT这一行,难免会有颈椎病之类的病,我试了很多方法,花了挺长时间都没治好。最后都快要觉得治不了了,正好碰到了一位中医,用针灸、中药帮我调养好了。
因为这件事,我对中医产生了兴趣。一开始是自学,自己看书,也认识了一些中医专业的朋友,跟着很厉害的老中医学医。到了2014年5月份,我发现业余时间已经不够支撑我对中医的兴趣了,就决定辞职,一心一意走中医这条路。
当时家里人当然是反对的,特别是我的老婆。虽然说现在男女平等,但是在大部人看来,男人还是家里的顶梁柱,经济因素是当时我们争论的主要问题。
其实我已经做了很多准备,把房贷还完了,还给自己攒了一笔钱,如果没有任何的收入,至少靠这笔钱还能支撑个三五年。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义无反顾辞了职,重新参加高考学中医。
我花了一年时间了解政策、报名、复习等等,最终参加了2015年7月的高考,考上了齐鲁医药学院。毕业之后又花了两年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进行了专升本的学习。
▲
魏学斌的执业医师考试成绩,及格线360分
第二次读书的时候,我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职业规划,相比于学校课程,我更看重积累临床经验。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跟诊,还考了各种各样和中医相关的职业证书,虽然这些证书可能没什么实际用处,但是推动我学习的一个动力。
去年我通过了执业医师考试,超过及格线89分,也算是给转行之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程序员这个工作,在所有行业里都算是高薪的,当时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现在年薪基本都翻了好几倍。但是做中医,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比较高的收入水平。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讲,我这个决定肯定是不太合适的。
但是对我来说,做这个决定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
▲
电影《心灵奇旅》里,一位基金经理人对自己的生活发出灵魂拷问
人这辈子来这个世界一遭,可用的时间是很少的,我相信大多数人考虑的是怎么挣钱。我一开始也是,不知道自己愿意在哪些事情上面花时间。说大点儿,就是不知道自己这一辈子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干软件时,早上上班就开始想着下班,加班到晚上8、9点就是家常便饭,一回家就任何和工作相关的事都不想干了。我找不着成就感,最多就是每个月拿工资,或者加薪而已嘛,那又怎么样呢?
但中医对我来说是一个事业,只要你愿意去学的话,是足够你一辈子去研究的。而不是这个工作你干一年,其实是把一天重复了365次。这是两个不一样的感觉。从这个角度考虑,转行其实是重新延长了我的职业生涯。
▲
魏学斌经常去村镇坐诊
我现在除了是北京年轮中医骨科医院的中医科医生,还有几个出诊的地方,平时还会在B站上发视频,科普中医知识,还会跑到基层医院给老百姓免费坐诊,这些事我做起来都乐此不疲。
最重要的是成就感。我给别人解决了问题,带来的愉悦感,以及他对我表达出来的感激,都让我特别的高兴。
人生没法重来,但是重新高考给了我重新选择的机会,让我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我会坚定地走下去。
▲
《二十不惑》女主姜小果毕业离开校园
豆泣 女 30岁 现居黑龙江
2011年第一次本科 油气储运工程
2017年第二次本科 临床医学
2016年,本科毕业一年后,我做出了人生中最义无反顾的决定——重新回去高考,改变我第一次高考的决策失误。
我在一个“石油家族”中长大,家里人都是大庆油田的职工。在他们看来,我学石油专业,毕业后在油田工作,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因为这个原因,上了 之后,我被迫成了一名理科生。
当时我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很差,唯独对生物很感兴趣,也学得进去,好几次模拟考都得了满分,所以想学临床当医生,说不定能干出点什么大事来。最后被父母打了一顿,逼着报了东北石油大学,因为一毕业就能包分配进油田,用我爸妈的话来说:“是别人羡慕都羡慕不来的。”
▲
豆泣的两次学籍证明
大学四年过得非常痛苦,我不喜欢,也学不好数学物理,我开始翘课,去网吧,在寝室打电玩,最后学习成绩在年级里算是倒数了。到了大四上学期,我一共挂了八门科,最后很勉强才毕了业。
我也不是没想过退学或者转专业,但是学校规定需要家长的签字同意,我的家长不让。
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2014年,我们学校毕业包分配的政策取消了。2015年毕业之后,因为成绩不好,我找不到工作,和父母的关系也变得非常紧张。
▲
电影《录取通知》
当时我得了重度抑郁,他们也没把我这个病当一回事,逮着机会就数落我。
我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后悔当年没有反抗,却是自甘堕落,浑浑噩噩地浪费了那么多年的时间。也就是那时候,我决定重新高考。
我把这个决定告诉父母,他们竟然同意了。重新高考,在他们眼里可能是破罐子破摔,对我其实是一个重生涅槃的机会。
▲
《三十而已》的几位女主角回到大学
我找到我们当地的一所公立 ,在高考班做了一名插班生。每天六点半出门,坐校车到学校,晚上九点回家,洗完澡后看一会儿书,十一点准时睡觉。一共复习了大概9个月的时间,一边还在继续写,赚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
结果可以说超出了我的预想,过了一本线,最后我在大理大学读了临床医学五年本科。
第一次上大学的时候,我参与了很多社团组织,后来觉得意义不大,不如把这些精力和时间投资在自己身上。所以第二次读大学的时候,我把很多心思都用在了学习上,发表了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还参与了专著编写,大五一整年都在实习。
交朋友也变成了“少且精”的模式,结交了几个“铁杆兄弟”,也有不是我们这个班级或者专业的。
▲
日剧《龙樱2》的经典台词
另外第一次读本科的时候,因为和家里闹矛盾,家里断我生活费,我就去外面打工,最严重的时候甚至捡过垃圾卖。第二次读书的时候,这方面的压力小了,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比如看纪录片,读人文学科的书籍,打打steam上单机游戏。
今年毕业之后,我回到了黑龙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准备考执业医师证。我家长很支持我学临床,愿意承担我这段时间的生活费用,不过我生活比较简单,除了吃饭外基本花不了多少钱。
▲
电影《心灵奇旅》
我把自己重新高考的经历发在网上,大家都会感叹好厉害。在我看来其实非常普通,理论上人人都可以做到。
但是来找我咨询的同学总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比如家长希望他们早日成家立业,或者同龄人事业已经小有成就,如果自己还在读书,会有很大的落差和焦虑。
说白了就是为自己活,还是为别人活的问题。
社会时钟里要求的那些东西,买房、结婚、生孩子……基本都不是我想要的。我觉得人还是需要多尝试,才能找到新出路。比如我还打算有空去送送外卖,去去奶茶店打工,多体验一些自己愿意接受的事情。如果就业环境不理想,我以后可能会继续进修。
▲
电视剧《二十不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未来的期待
很多人盲目追求所谓的“优质就业”,而忽视了自己真正的爱好和理想,但是不同时代的“优质就业”是会变的,没有机会实现的愿望却可能成为终生的遗憾。
我重新高考,也是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通过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精进技术,最后才有能力来平衡爱好和工作,这是我追求的一个目标。
▲
图片与内文人物无关
小七 女 26岁 现居荷兰
2014年第一次本科 电影制作
2021年第二次本科 语言学
我今年26岁,正在国外念语言学本科,这一看就是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选择的专业。
班上7、80个人,可能90%多都是欧洲人,少数美国人,加上我只有2个中国人,都是出于对语言学的喜爱才来的。
我和他们聊天的时候,感觉10个有9个都不是应届的。有一些人 毕业后有一两年gap去做一些别的事再回来读大学,很多之前读的是别的专业,读了几年不喜欢,就换一个专业读,或者工作几年再读个本科,好像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
电影《垫底辣妹》
我的第一个本科是在北京电影学院读的,电影制作相关的专业。如果看高考的文化课成绩,我可以考上985的学校。但我从小就喜欢电影,想参与电影制作,所以报志愿的时候,我没有任何犹豫。
2018年毕业之后,我去了一家业内顶尖的制作公司。我的工作和专业完全对口,在公司成长是非常快的,能迅速地进入到电影圈子里,熟悉自己负责的工作流程。
我又是比较拼的那种人,工作头两年完全不会想别的事情,只想着怎么把工作做到最好。基本上每天都要上10个小时的班,经常大半夜两三点下班。做了一年,公司觉得我做得挺好的,就让我参与了大导演的片子。
在别人看来,你刚毕业,就可以做名导的片子,很了不起。但对我来说,我可能每天都在想,这是不是我想要做一辈子的事情。
▲
纪录片《我在中国做电影》中电影制作场景示意
我们的工作环境,你可以想象是电影院的一个厅,没有那么多座位,只有设备和你的工位。基本都在地下,完全密闭的环境,大多时候除了你以外没有第二个人。
我给别人看照片,他们都觉得太酷了,但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每天面对的是无限的素材,反复调整。进去的时候天是黑的,出来的时候天还是黑的。
我们的工资也不高,电影产业看起来一投就是几个亿,但这和底层的制作者没有一毛钱关系。当你收入不高,也没有时间休息的时候,你再喜欢这件事,还是会想这份工作值不值得。
另外一个比较遗憾的是,第一次本科经历,在我看来其实更偏向上了一个职业学校,教你怎么做电影,不太教你怎么真正地学习或者研究。所以工作两年之后,我决定再读一次本科,去学一些比较基础的、关于这个世界的学科。
▲
小七在威尼斯电影节期间去了威尼斯
我纠结过很久要选什么专业。考虑过就业方便,比如学计算机,但我对这个专业完全不感兴趣,那日后工作也会很痛苦,我觉得没什么必要。
我也不是干大事的人,所以学习的时候就选最想学的专业,工作的时候就选最想做的工作。
我从小就对语言很感兴趣。你想我们这么多国家,每个人自然而然说完全不一样的语言。但当你成人了以后,再想去掌握另一门语言,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我很想知道这个系统是怎么运作的。
因为国内是没有语言学本科的,我查了很多资料,最后申请了莱顿大学语言学的本科。
▲
晚上灯火通明的图书馆
现在我在读大二,因为荷兰是教育非常严格的国家,课业压力和我 的时候差不多,几乎每周都有deadline要赶。但我很喜欢这种压力和学习氛围,这正是我第一次读本科的时候所缺失的。
平时学校也有很多活动,我会选择一些感兴趣的参加,也加入了几个学生组织;假期基本都在旅行,之后也会去找实习。因为有了之前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我会更了解自己,有些事我知道自己不适合,就不会再逼自己去做。
也许未来某一天我会后悔辞职,但永远不会后悔来这里学语言学。
▲
小七在学校看露天电影展映
我的家人都非常开明,不太会用别人那一套的条条框框来要求我。因为我是一个很倔强的人, 哪怕他们不同意,ok,那我就再工作两年,攒钱自己出去。他们很清楚我是这种人,所以也就不太拦我,从读电影学院,到重读本科,只要我想清楚了就可以。
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重新读本科,还读了这么个“没有什么用”的专业,毕业之后又要重新找工作,好像是归零的。我偶尔也会焦虑,因为未来可能回国工作,还是会受到社会时钟的影响。
▲
电影《死亡诗社》经典台词
但是我觉得,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不停地经历,有时候成果也不是很重要。至少我做的这些事情,也是那些一毕业就进入公司,一直工作了二三十年的人,他们所没有经历过的。
而且我重读本科,并不是放弃电影了,只是暂时去学点别的我喜欢的东西,未来可能还会继续做电影的工作。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你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怎么会归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