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应用,智能技术对社会各个行业的变革已成共识,然而教育领域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如“从人灌到机灌”“低水平重复”等问题。
教育信息系统如何避免沦为无人访问的“电子鬼城”?“商品售卖式”信息建设的弊病有哪些?如何才能把服务嵌入千家万户?
11月22日下午,在腾讯教育MEET教育科技创新峰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胜泉发表演讲时指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垂直层面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已经成为常态,“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针对上述问题,峰会后,余胜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需要从三方面进行发力:首先学校要从技术拥有到服务使用,将自身的注意力转移到使用教育服务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提出多元化和差异性的服务需求;其次,教育服务建设、维护工作由专业的企业服务商来承担,通过学校租赁购买服务,要“让企业为了让用户续费而提供后勤式服务”;最后,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政策引导和规范建设、质量监管的作用。
低水平重复建设教育信息系统存在资源浪费
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包括技术、业务和人本三个层次的转型,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共生,是我国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然而在推进智慧校园的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结构性问题。余胜泉在演讲中表示,从国家到区县、学校,“光建网络空间就要建好几个”,这样垂直统一的数字建设难以兼顾个性化,个性化过多又会导致建设的碎片化和离散化,很多建设性的项目,“信息系统建成之日就是死亡之时,变成很多数字鬼城”。
教育信息系统建设垂直和水平隔离的具体表现便是跨部门、跨单位的协作困难,这是典型的结构性问题。
此外,余胜泉指出,传统的教育软件系统以教育产品为中心,学校以购买商品的形式购入教育软件,脱离了企业迭代改进以及相关服务,就会很难跟上技术迭代更新的步伐,从而由于系统功能老旧、技术落伍等原因,导致系统的不可持续性。在实践中,经常看到一些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新一任领导来了,推倒前面建设的系统,重新建设新系统,新系统还没有发挥作用,技术马上过时了;新来的领导又推倒重来。信息系统永远在低水平重复,不仅无益于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还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
余胜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学校对教育信息系统的持续维护意识与能力不强,更多的是采用重复建设系统的方式,这种低水平的重复造成有限的资源被分散和浪费,无益于智慧校园的发展。
打破“商品售卖式”信息系统建设
提高教育用户使用系统意愿和积极参与校园信息化,是打破“商品售卖式”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唯有将一次性的软件购买转变为持续的服务使用,才能保障系统持续、健康地运转。
在这一过程中,余胜泉表示,要让企业为了让用户续费而提供“后勤式”服务,企业在为学校提供个性化、高使用体验的教育服务的基础上,也要提供企业级的信息系统运营维护、迭代更新等服务。
迭代速度非常快是新技术的特点,拥有技术对于中小学来说可能性较低,余胜泉表示,学校关键是要使用技术,而非是拥有技术,“教育用户的需求具有多元化和差异性,他们(应)负责提出服务需求。”
此外,政府在智慧教育服务生态起着引导和规范教育服务的作用。
一方面,各级政府需要相互沟通,建立符合各级政府需求的教育信息服务体系和服务规范,准许符合教育服务生态准入标准的企业提供教育服务,同时建立相应的教育服务评价规范和淘汰机制,不断推动教育服务商完善和优化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建立服务租赁和购买机制,培育、建立教育服务市场,以促进教育服务稳定、持续发展。